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两个口号”的论争从表面上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场文艺口号的论争,但通过本文的分 析认为这场论争已经涉及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许多核心内容,其实质是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 索。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论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略论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三民主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则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它们在政治纲领上基本相同,但在宇宙观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两者的异同体现在若干基本原则的一致和不完全一致。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符合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刘少奇和毛泽东,发生了一场是“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是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争。虽然后者取得了胜利,但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给我国带来了许多遗留问题。反思其中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起始于杜威主义,经过五四运动,从而走上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教育的道路,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仁政”论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在本质上说,它是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内涵的,是对晚周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推进和建构。从“仁政”论的哲学基础出发,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方面对“仁政”论所建构的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进行全面的阐释,从而对孟子的“仁政”论及其所建构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民族形式"论争因其特殊的战争背景,使得论争中文学属性淡出,更多体现为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锋。政治文化和战争因素构成了论争的核心,并最终决定了论争的进程和战时文艺民族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并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和革命转变的理论 ,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治、文化和发展前途几个方面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并且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验教训 ,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逻辑结果,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前途等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二元特性的内在实质,注定其在实践运行中有不稳定性,这又直接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1932年的左翼与“第三种人”、“自由人”的论争,表面上是关于文艺创作自由的文学论争,实质上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通过论争双方的政治立场、团体内部的情况,重新评判这一场文艺论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李维汉长期关注陶行知,最早对陶行知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率先提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他的政治"也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深刻地揭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从杜威主义--生活教育--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轨迹;辩证分析了生活教育理论的进步性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当时革命斗争和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研究和学习陶行知的原则和方法.李维汉对陶行知的论述,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评价陶行知的思想先导,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评价陶行知也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3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此后,它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恶意攻击从未间断。为了回应和批驳这些攻击,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讲演。此文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其后《解放》杂志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刘少奇同志发表的《论抗日民主政权》(以下简称《政权》)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在这篇文章中,系统论述了我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作了详尽的发挥,使全国人民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任务、意义和前途,从而反驳了国民党的谣言污蔑,争取教育了中间势力,对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渡时期.因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是就整个政治情况、整个经济情况和整个文化情况说来,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所以我们既可以称这个新生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说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前者是就其实质和未来前途而言的,后者是就其当时政权组成和经济基础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的评价从论争发生之后就开始了,在1949年之前不同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而在1949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大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确立和占统治地位,对这场论争评价的观点是统一的,即批判现代评论派。90年代以后,海外学者的评价传到了大陆,大陆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政治批判的角度来评价论争,这些评价让我们对这场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中的意义有更深入地了解。而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二十年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拯救中国的道路,即究竟是西方民主政治还是东瀛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的论争。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为适应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政策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不断成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具体勾画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成熟理论形态,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中成为主体文化的标志。在领导抗日根据地及国统区的文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文化政策实践中,对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发展统一战线以及指导党的文化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主同盟的政治思想包含民主思想和国家政权思想 ,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是其宗旨 ,因此民主思想是核心 ,国家政权思想为民主的实现提供政权和制度的保障。虽然其政治思想带有不可逾越的阶级局限性 ,但它体现出了趋近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并最终转向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研究依然存在论争的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合理区分要素的类别、要素与系统、要素与结构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要素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及纠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过程从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实践视角下化解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争.在实践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多极性和...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站在世界的角度、时代的高峰,继承、创新和发展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谋求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他的现代化思想是从整个社会综合推进的角度展开的,涵盖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和道德建设等各个领域: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内容。三、文化现代化:现代化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王一鸣 《文教资料》2020,(6):184-185,149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围绕对旧中国秩序的摧毁和对新中国秩序的重建而展开的,这就构成了"破"和"立"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措施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构成了理解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纲领的一条关键线索,这一线索对于理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