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告状”     
某校有这样一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两个学期。他对儿童的纠纷问题和犯规行为,习惯於通过家长来贯彻他的“惩办主义”。一次,一个孩子撕破了另一个孩子的薄本,因而打起架来。一个孩子的脸被打破了,另一个孩子的衣领被拉坏了。这位  相似文献   

2.
当我每天找学生谈心时,我知道了什么叫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师生的依恋之情。当我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时,我的心与国家教育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我每天阅读时,我品尝到了世界上最易得的百家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三月,在南京召开的一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据说一位负责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教授在会上放了炮。我碰巧因事不在会场,从朋友处得知,这位教授对来自一些渠道的言论很不满意,这些言论认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化时间不少,效果不好,这是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改革不够得力所致。这位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不该由老师负责。我不了解他具体的论点,但我对他的愤慨深表同情。因为我对"低效"问题一直有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看了上海师大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刘丽华离校前的一次谈话纪录,对我启发很大,教育很深。联系我院的情况,感到“智育第一”的黑货在师院颇有它的市场。这从一些领导、老师身上反映出来,也从一些学员的言行中暴露出来。这是个严重的问题,而我们一些领导和学员往往对此掉以轻心。我曾在系里的一次座谈会上反映过这个问题,但当时认识还比较模糊。现在,就比较清楚了,我感到,“智育第一”的“病毒”已经  相似文献   

6.
巧巧巧,真巧,天上掉下了一项乌纱帽,不歪不斜正好扣在了爸爸的头上。从没当过官的爸爸在妈妈让贤后终于当上了一个官——一家之主。爸爸这位新上任的“官”也点燃了“三把熊火”。“三把火”之一:改家规。妈妈当家时,让我学习一小时,练琴一小时。爸爸当家后,主动了解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当爸爸听我说不乐意时,脑中就打起了“改家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备语文阅读分析课时,往往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不相同时,当学生提出自己难以料到的问题时,当学生谈出他们独到的感受时,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下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一次,当我指导学生赏析完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时,我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她说:“我认为诗中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改为‘天阶夜色凉如冰’更好,您怎么认为?”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我意识到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趣…  相似文献   

8.
"当我一次次幻想着飞翔时,当我一次次幻想着成功时,我笑了,傻傻的笑了;当我一次次从高高的天空上跌落下来,当我一次次失败而归时,我哭了,高兴的哭了;因为我明白了:要想飞翔,要想成功,就要经过失败,经过跌落。"一群队员围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我在学生晚自修时间来到教室。当走到孙明跟前时,我惊奇地发现,一向坐不住的他居然在聚精会神地看一份英语阅读材料。我忍不住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他所阅读的英文材料很普通,只不过是一篇介绍德国地理特点的文章。而且更令我不解的是,他竟然一直没有觉察到我正站在他旁边。事后我找到孙明,表扬了那天晚上他的表现,并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英语了。他回答说,其实对英语学习他还谈不上喜欢,只是因为晚上阅读的英语材料是英语老师特意送给他的礼物。居然有把学习材料当做礼物的老师!孙明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给我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次 ,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公开课。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 2 0分钟时 ,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插嘴道 :“邱少云离敌人只有 60米远 ,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 ,就连战士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发现 ,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 ,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 ,而敌人没有闻到呢 ?”面对这位学生的“突然袭击”,这位教师有些手忙脚乱了 ,最后为了给自己下台阶 ,却板着面孔道 :“上课要专心听讲 ,不许随便插嘴 !”此后 ,学生们都正襟危坐 ,洗耳恭听 ,以至后来 ,这位教师在板书时将 :“挪动”写成了“挪云”时 ,全班五十…  相似文献   

11.
李奕 《父母必读》2011,(7):33-33
回溯自己的童年,每次当我出现生气、恐惧.担心.孤独等各种负面情绪和问题时,内心常常会有无助与混沌的感觉。如果那个当下能有一束亮阳光照进来,让我有机会更旱地观察和认识那些混沌,并得到父母相应的帮助,我的成长之旅一定会收获更多自我认同和欢笑。阅读《即学即用亲子教育互动指南》系列丛书的感觉,就像看到了那柬温暖而明亮的阳光。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在讲到信息技术课算法部分难度相对较大的循环结构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嵌套的概念,布置了课后家庭作业。收回作业后,我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批改了学生的作业。有一名学生拿到作业后来找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我对他的批改有误。是真的吗?难道我的标准答案有误?我随后在程序里实践了这位学生的代码,发现这位学生的思路虽不同于一般思路,但经过小小改动,  相似文献   

13.
在一节认识分数的课堂上,当教师反复强调“分母不能为零,否则无意义”时,有学生不服气了,问“为什么分母不可以为零?为什么无意义?”,这位教师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就是这么规定的,从上小学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后来这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个饼平均分成了八份,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在讲到信息技术课算法部分难度相对较大的循环结构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嵌套的概念,布置了课后家庭作业。收回作业后,我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批改了学生的作业。有一名学生拿到作业后来找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我对他的批改有误。是真的吗?难道我的标准答案有误?我随后在程序里实践了这位学生的代码,发现这位学生的思路虽不同于一般思路,但经过小小改动,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在某中学当副校长的我的一位朋友被免去了“官职”。我的这位朋友,不但不怨,反而对上级领导感激不尽。 究其原委,我才知晓其当“官”之后的苦衷。我的这位朋友,在他尚未“封官”之前,教学业务很有“几手”,尤其是他在对普通班和差生的教育方面卓有成效,对教育心理学颇多钻研。也许正因为他教学业务冒了尖,上级领导器重,将其擢升为“官”。然而,岂料我这位朋友并不善于当“官”,仅长于教学业务,结果却被繁冗事务缠身,不得开脱,“政绩”平平,“业绩”无暇光顾,落了个两头空,自己很是苦恼,遂提出辞“官”要求,上级领导也就免了他的“官”职。 多年来,我们各级部门在对待人才这个问题上,往往是一旦某人被认为是“人才”之后,必定要冠以  相似文献   

16.
一位访澳归来的朋友,谈到赴澳所见所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下来与孩子谈话,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我的一位表姐请我住到她家,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了这动人的情景。我的这位旅居澳大利亚的表姐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下学期,我接任了初二(1)班班主任。当我翻开该班前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册时,发现副班长李×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班上的第一名,下落到了第十八名,这真叫人惊讶,真有点埋怨这位同学为什么这样不争气。 同时,我又发现班上徐×同学的成绩却由班上第五十六名上进到了第十八名,这又叫人惊喜。班上出现了两个第十八名,这正好是学习上的两个正反典型。我想抓住这两个典型,召开一次班会,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对比教育,让大家从徐×同学那里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也想让部分同学从这位副班长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鉴,以达到改变班级学风,迅速提高同学们学习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叶轻驰 《留学生》2011,(12):52-52
法国人的浪漫与想象力之丰富,向来闻名于世。不久前我到法国后,一位法国当地朋友自告奋勇当起了我的向导。我们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认识的,虽然一个东方人,一个西方人,但相谈甚欢。这次来法国,这位朋友说要带我领略当地的风光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月夜·思绪     
夜色终究黯淡下来,霓虹灯亮了,天上的繁星隐约可见。当我从题海中精疲力竭地奋力游起来后,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书,然后便陶醉其中,最后铭刻在被温暖的心底。以前的我并不喜欢读书,是一次阅读指导课却改变了我对文字的认识。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语文老师却不合时宜地拿来一篇文章让我们赏析。看着周围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时我觉得真不可理喻。我还  相似文献   

20.
我和娄小明老师已经认识很多年了。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又勤于探索、实践的教师,他对美术教育教学,有着很多自己非常精彩而独到的见解。所以,当他让我写一篇课堂评析时,我没加思考就答应了。但是,当我看到课堂实录时,一时却找不到感觉。这难道是小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