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其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几乎所有人都将《洛丽塔》归结为:中年男子兼"恋童癖"亨伯特迷恋上12岁的洛丽塔的畸形恋爱故事。然而,童年亨伯特痛失玩伴,成年后由于对童年玩伴的思念而使得这一创伤得以延续、加深,最终以死亡来结束这一肉身之痛,显然,亨伯特是出于对洛丽塔的爱才造成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4,(A5):24-25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有世界声誉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通过对亨伯特的不可靠的自我辩护的分析,看出他对洛丽塔的摧残和伤害,以及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中存在大量对主人公亨伯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描述,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弗氏的这些理论为分析亨伯特的人生悲剧提供了新的视角。亨伯特幼年时期两次失败的性经历,以及成年后他的白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态失衡是他的心理病因,同时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坠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丽塔》惊世骇俗的故事情节其实只是作家纳博科夫借以悬置展示主人公亨伯特主观图景的一个框架;小说休整是有个性特色但终归失之于华而不实;惟有小说人物的认识意义和欣赏价值至今犹存。解读《洛丽塔》,准确把握亨伯特性格特征、情爱美学及悲剧意蕴至关重要,而重新审视一般论赞美有加的小说体亦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是著名俄侨作家纳博科夫的一部杰出作品。在文中,作者主要讲述一位中年大叔中年亨伯特与懵懂无知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笔者主要分析和阐述了男主人公之所以会爱上这位仅有十二岁少女的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进行疯狂爱恋的,并探讨了亨伯特的这份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的情感是否真正触碰了道德底线。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亨伯特这一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洛丽塔》自出版以来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在于小说的乱伦和恋童主题,小说也因此陷入道德与非道德的争议中.用伦理学的视角解读小说可知,亨伯特的一生因为触犯社会伦理而摇摆在伦理堕落、挣扎和救赎之中.因此,《洛丽塔》是亨伯特的一部伦理挣扎史,亨伯特的悲剧本质上是一出伦理悲剧,而非简单的道德悲剧.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与作品的主人公亨伯特 ,在人生经历上相似。尽管不能把作者等同于亨伯特 ,但透过作者精心设置的多变、模糊的叙述语调和视点 ,可以发现主人公在人生经历和文学观方面有相当的一致性。因而 ,可以认为《洛丽塔》是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表现作者对美国的失望之情。亨伯特痴爱洛丽塔 ,是堕落的欧洲人迫切希望焕发新生命的隐喻 ,他的失败则是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主体部分的回忆录中选择强奸犯亨伯特作为叙述者,开启了后现代小说向微型叙事、局部叙事和小人物叙事转变的趋势,用他的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同时又让他在美化自己时戏剧化地暴露自己。揭示出主人公和后现代经验中特有的自恋和精神分裂倾向,使读者有机会摆脱亨伯特的蛊惑,对回忆录进行独立阅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洛丽塔》中,虚构的作者亨伯特为自己臆想了白马王子、父亲和艺术家等身份,借以转移读者的视线,并证明自己与洛丽塔关系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可以视为一个人通过多重身份的转换,并最终幻想破灭,落入现实的悲剧性的自我构建过程。而这正是亨伯特身上的人性所在,更是读者对他倍感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规训权力的作用——洛丽塔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规训权力理论,来探讨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在亨伯特和洛丽塔这张权力关系网络中,规训权力是怎样实施,怎样发挥作用的;在亨伯特话语之下,洛丽塔的话语权力怎样被剥夺,洛丽塔怎样被边缘化,成为"失语者".  相似文献   

13.
撕裂与抗衡——《洛丽塔》中亨伯特形象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的主角之一亨伯特患有恋童癖,曾几度出入精神病院,拐骗幼女,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杀人凶手。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学说来看,亨伯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停地对抗、冲突,因最终没能达到平衡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6.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被视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验小说最有影响的先驱。他的影响,就在于纳博科夫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走向后现代主义文学。他的代表作品《洛丽塔》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对后来的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讲述的是一位外表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亨伯特由于难以忘记儿时的玩伴对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爱恋。亨伯特为了要接近洛丽塔而娶她的母亲夏洛特.黑兹为妻。夏洛特知道真相后不久便死于车祸,亨伯特就占有了洛丽塔,并带着她在美国各地旅行。后来洛丽塔被奎尔蒂拐走,逃出后与一赤贫青年结婚并死于难产。亨伯特找到奎尔蒂并将其击毙,亨伯特因此而入狱,写下了这“白人鳏夫”的忏悔录。人类应该怎样超越自然,尤其是如何摆脱时间对我们的束缚,一直是我们人类苦苦思索和探求的一个问题。一个成熟的男子爱上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种搭配是极不合适的。因为日常的生活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人不能超越时间。超越时间的爱恋常被认为是不伦的,是一种犯罪。伯格森认为我们思维方式中的谬误,就在于人的意识深处,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样井井有条的分界。纳博科夫对时间乃...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流亡生涯对其创作尤其是其艺术观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他的观念也随着自己生活的动荡的加剧而改变。而《洛丽塔》一书中的亨伯特.亨伯特的流亡是类似于艺术追求的另一种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纳博科夫的文学信仰的。这种信仰是相信世间有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在纳博科夫这里就是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18.
王绍梅 《文教资料》2007,(33):42-44
纳博科夫的流亡人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血液和动力。他早期的大部分俄文作品均以流亡为题材。有关评论认为纳博科夫后期英文作品转向了形而上的彼岸世界的探讨,其实质是对流亡主题的深化和延伸。本文旨在以分析《洛丽塔》,在空间、时间、爱情、语言四个层面揭示亨伯特多维的流亡世界。亨伯特不仅是一个形体上的流亡者,更是一个精神上、文化上的流亡者。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纳博科夫小说的主题之一,在《洛丽塔》中,小说的叙事时序体现为时间错乱,叙事时距体现为停滞的时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通过将过去与现在并置,倒叙和预叙叠用,作者营造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氛围;通过不同叙事时距的灵活处理,作者得以呈现主人公亨伯特的情感重心。叙事时间的艺术化处理令读者感觉到亨伯特生活在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对洛丽塔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20.
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一度成为禁书,主人公亨伯特在自我迷失中探寻真正的自我,纳博科夫在复杂的现实身份中认可自己存在的最大乐趣。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真正触及到了我们的内心,不禁让我们也陷入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我是谁?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别人会认可我吗?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我?如果我是亨伯特,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