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2.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次令我难忘的采访。那是1989年10月,我随中国体操队赴德国斯图加特市采访第2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这次比赛,由于规模大、水平高,又是第一次按国际体操联合会的最新规则打分,以致招引了86个国家的1000余名新闻记者前来采访。在506名摄影记者中,有许多同行的摄影采访经验,很值得我学习。看的多拍的少汉斯·马丁体育馆内,摄影记者显得格外忙碌,但与我想象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场地四周的摄影记者,许多外国同行并  相似文献   

4.
四访吴敬琏     
“两会”期间,领导要求写篇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深度报道,我锁定了吴敬琏。碰壁在政协的日程安排上,3月5日是各小组讨论时间。一大早我提前半小时赶到了经济界驻地,刚要进电梯,就发现了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正是吴敬琏!和其他任何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样,吴老这次又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焦点。因为我要做的是深度报道,所以在电梯里我没有和许多日报的同行争抢。不过,我“尾随”吴老进了经济32组的小组讨论会场。看到吴老坐定,我抢在许多记者之前走上前去,向他递交了名片,说明了采访意图,希望能够单独采访。然而,吴敬琏说他很忙,有采访都要经新…  相似文献   

5.
一位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行曾经问我;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获得采访成功?我哑然了。虽说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见诸报端和电台的各类新闻稿件不下上千篇,可使我最头疼的就是采访。为了不使这位同行失望,我向他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981年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首都生活》节目编辑组的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约稿,说为了配合“七·一”的宣传,让我采写一篇关于我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徐贵一当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通讯,并要求在  相似文献   

6.
在参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筹备会议期间,我被采访了四次,采访者都是女士。 第一次在开会所在地,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市电台。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代表中唯一的一个电台记者,和她们是同行,所以我和我的西班牙语翻译坐在直播间里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那天,主要是介绍了我在中国电台制作的一些妇女节目。 第二次是在哥斯达黎加短波台,我和另一位中国记者向他们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当和别人谈起与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时,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周幼非如此评价说。周幼非先生与朱镕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的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上海…  相似文献   

8.
毛鹏 《出版史料》2011,(4):68-70
孙犁是我素所敬重的作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党报工作时,就曾读过他的《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选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此类敌后游击战斗故事的作品,对这位先辈同行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游击区采访,并撰写了《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光荣》等诸多名篇甚为钦佩。作者所描述的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从这些作品里,  相似文献   

9.
人物扫描     
克林顿:我愿成为美国首任第一先生随着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竞选人中的大热门,她的家庭又一次受到人们关注。为了给妻子助选,希拉里著名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甘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新解放区和战区走了一大圈,占有“热点”、“独家”的优势。但是,用现在眼光看看,也许只能得六七十分。第一次与英、法两国的党报记者同行。首次出国采访,自我提醒要发愤,要谨慎。后两次同中国同志一起,记者甚多,大家比着,还是信守上述自律。发愤当然很对。谨慎也好,但有时变成拘谨,加上某  相似文献   

12.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民师,业余时间,喜爱写点新闻。1985年春,我去同行郭老师家陪客,喝酒的时候,客人露出黑牙根,他说:“俺村的黑牙根病,祖祖辈辈都治不好.县卫生防疫站说是含氟量高病。现在国家拨款万把元,俺村又集资几千块,打了眼深机井,安上了水管,家家都吃自来水。下辈人再也不得黑牙根病了!”我听后,连续三次去他村采访,写了报道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两种人:一种是见到你,非常热情健谈,有时甚至投你所好,要啥讲啥;一种是态度冷淡,不善言谈,甚至有意回避,拒绝采访。 我便碰到过这第二种人。他就是我院副总工程师、省劳动模范丁国强。 1984年,我担任《西北水电院报》记者不久,宣传部长便对我说:“多宣传一些模范人物,像丁国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满腔热情。”其实,丁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院里的人几乎有口皆碑。我也早有采访他的意思。不料,第一次采访便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是一个秋夜,我敲开了丁总的门。“你找谁?”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客气地把我让到屋内,然后坐到桌前又看起了资料。为了打破僵局,我便和他谈工程,谈技术,谁知一连换了几个话题都话不投机。无奈,只好单刀直入,请他谈谈自己。他一听,立刻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其他同志。”然而,便又埋头工作了。  相似文献   

15.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18.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19.
以群众为师     
《潮涌中州》发表后(见199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河南新闻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听说不少读者对农民群众敢闯敢干的首创精神感到高兴,深受激励;新闻界的同行对我们赞颂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咸表认同。 这位朋友热情的话,也表明了他对我们这次采访行动的理解。这次和穆青、周原同志同行,在河南农村走马观花1个月,对我来说,实在是大有收益的一次采访。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谈话,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催动我国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走向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全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曾经三次见到列宁: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他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一起照过相的人。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时,瞿秋白又一次见到列宁,略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