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庭  陈再新 《中国德育》2013,(19):56-57
微型德育课程是指选取生活中直观反映具体德育内容为中心而设计的,通过对事件的内涵剖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与传统的德育方式比较,它具有切入点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结合我校德育的困局,我们确定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德育目标,并努力通过微型德育课程予以实现。一、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内容我们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年段、分层次确定了课程工作的目标和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模式已不适应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职学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德育路径,开设微型德育课。中职学校开发微型德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陶冶道德情感,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微型德育课程、金融实践课程、弄堂游戏课程、集邮课程……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众多学校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了各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李砚祥 《中国德育》2013,(10):49-50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主阵地,应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艰巨任务。诸城市实验中学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挖掘德育内涵,拓宽实施渠道,逐步构建起"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主题课程化、德育课程机制化"工作体系,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内容主题化,确保德育工作有章可循学校细化德育主题,并据此制订主题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们以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微型德育课。所谓微型德育课,是指围绕某一具体德育内容,教师精心设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教育等全方位、多功能的课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它既具备学科课程之形,又拥有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微型德育课的实践,促使德育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转化良性冲突,避免恶性冲突,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探讨中职学校实施隐性德育课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9.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安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现有27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120名教职员工,是北安市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中学.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构建人文德育课程,加强学校德育阵地建设,推进德育工作改革创新,实施有效德育,为实现学校人文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有效德育总体思路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发展为重"的教育战略,整合德育资源,完善人文德育环境,开发和建设人文德育课程,强化人文德育常规,开展人文德育科研,创新德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享受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实现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计琳 《上海教育》2009,(19):5-5
沪上“各族师生齐颂祖国万岁”微型德育课程于近日在静教院附校向全市展示。德育实训基地两期近40位学员所在学校的22个少数民族师生共260人共同参与了该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刘红兰 《教书育人》2012,(19):13-14
微型德育课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中小学德育形式,是指教师以某一品具体德育内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综合课型,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课",它是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是促使德育形式多样化,提高德育课程有效性的新尝试。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开展微型德育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微型德育与传统德育课相比较而言,具有时间短、切入点小、灵活性强和教育深刻等特点。但如何捕捉开展微型德育课的时机,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确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不能发现社会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德育微课是基于学生需求、为系统实现现代德育目标,分专题、多学科综合实施的短时课程。学校对原有的"午间广播"进行改造,创设了"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将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手段信息化、课程时间固定化,增加课程活动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和新疆共8所高等院校400名学生关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得出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要求,学校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状况。提出了民族地区加强高职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8.
刘青 《教学与管理》2021,(10):11-13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机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在德育成为教育"重中之重"的当下,德育还存在很多短板,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部分学校将德育教育课程化,非德育课教师德育敏感性缺失,重视教书、忽视育人.提高各任课教师的德育敏感性,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拓展,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到每门功课的教学中,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校本德育变革反映了国际德育改革的共同方向:学校开始自主构建"自我"的特色德育体系,学生的个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等。对国际德育改革热点的"冷思考",可以为校本德育的本土创新在形态、学生能力发展、课程方式、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中学的德育知识课程、学科课程、学校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并针对学校的德育现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学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