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教者问。“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泽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相似文献   

2.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3.
"家伙""家什""仿的"①在固始话中可以用在表程度结构"程度副词+形容词"后,抒发感叹惊讶等语气,相当于语气词。本文除介绍这三个词语的使用特点外,还把它们与四川苍溪话中"家伙"的使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家伙""家什""仿的"等词语虚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之后,"‘9.11’事件"、"‘911’事件"、"‘9-11’对美袭击事件"之类的用法,开始大量地出现于报刊杂志及各种出版物中。实际上,关于"‘9.11’事件"之类用法之表述形式,并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属于不规范的表述形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9.11’事件"之类用法的正确表述形式应该是"‘九一一’事件"。对这类不规范用法的规范与廓清,对于我们肃清目前各种出版物中大量存在的诸如"‘九.一八’事件""‘3.8’大案"、"台湾‘3.19’枪击事件"等之类的不规范的用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类化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6.
    
“我再说一遍,张岚。”我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这个字念‘huo’。” 张岚也一拍桌子站了起来:“‘huo’。我告诉你是‘huo’!” 我已拿定主意不去理这个固执的家伙,便扭过头来抽出一本杂志乱翻。  相似文献   

7.
排练     
“好,我就偏把这‘天关’给‘闯’过去,你这只能满口‘Yes,Madam!’的家伙。”赫敏愤愤地想着,转身进了教室,低着头一路冲向座位。  相似文献   

8.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9.
多年担任高考语文阅卷组长的何永康教授说:"凡高考优秀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亮点"已然是考场作文的杀手锏,在作文实践中,怎样运用自己的慧心巧思,对文章"略施粉黛""巧改罗裙"?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多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11.
"X屏"类词语本是名词性词语,但随着这类词语的广泛使用,其中的"黑屏""白屏""蓝屏""花屏"还发展出了一些动词性的用法.本文从动词的特性和动态单音节颜色形容词的角度出发,对"黑屏""白屏""蓝屏""花屏"的动词性用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从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角度分析了其动词性用法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正>"集体生活邀请我"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第一框内容。这一框是本单元的排头兵,起着冲锋陷阵的作用。整个第三单元有三课内容,即"‘我’和‘我们’""共奏和谐乐章""美好集体有我在"。就学科逻辑而言,"‘我’和‘我们’"解决认识集体的问题,"共奏和谐乐章"处理集体中各类矛盾问题,"美好集体有我在"引导集体建设问题。从哲学角度剖析,第六课完全是认识论角  相似文献   

13.
10岁的儿子要求爸爸为他买一个臂力器,爸爸问他:"你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臂力器呢?""我想要。""对不起,你‘想要’但不‘需要’的物品,我不能满足你。"听爸爸这样一说,儿子马上改口:"我需要。""你为什么需要呢?""……"儿子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14.
教者自述我校自2009年上半年始开展生本课堂实践研究,初步构建了"让学—研学—补学"的生本课堂"三学"模式,形成了"小老师帮学""同伴合作学习""教学—测评同步""自学留言板"等系列教学新范式。《林海》采用的是"课内大量阅读",主要有三个过程,一是"听写词语,说说把‘林’比作‘海’的几个理由",通过补学,把握教学的起点;二是  相似文献   

15.
"数词?这我可懂。‘这两天我花了26元钱买了5本书。’这句话里的‘两’、‘26’、‘5’不就是数词吗?"对啦,这三个数属于数词中的确数。确数包括整数、分数(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和倍数(如"十倍")等。数词还包括概数(如"三十左右""六七万")和序数(如"第一""老三")。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一所著名大学里的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之口?"沉寂了半天之后,古田站起来说:"威廉·莎士比亚。""很好,被誉为‘欧洲的良心是指谁?’""罗曼·罗兰。""‘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谁之口?""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很好,那么,‘民有、民治、民享’是谁说的?"  相似文献   

17.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这已是共识。教师具体可从"书写生活,记录真人真事""积累生活,丰富表象信息""感悟生活,抒发美好情怀""思考生活,学会解释判断""建立与‘我’的联系,承载与‘我’相关的意义"五个方面进行写作教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要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词语的意思,熟练地掌握词语的用法,深刻地体会词语的活力,就必须讲究词语教学的艺术性。 一、引。“引”就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出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一个降落伞包》中有一句“飞机失  相似文献   

19.
辨识复句中的关系大致有两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觉、浅层理解阶段。他们记住一些关联词语,然后凭关联词语去辨识关系;有的同学甚至记些口诀:“……‘因为、所以’表因果,‘或者、或者’表选择,‘不但、而且’表递进,‘假设’还有‘即使、也’,……”。但,仅仅这样辨识还远远不够。汉语的词语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懒"爸爸     
我的爸爸是个"懒家伙",什么事都让我干。有一次,爸爸在家里睡觉,妈妈突然从厂里打电话过来,叫爸爸把饭做好,爸爸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不料,一转身,爸爸就把我叫到他房间里,吩咐我把饭做好,说等一会儿家里有人来吃饭。"这个‘懒家伙’明知道我不会做饭,偏偏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