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八册和小学自然第八册上选编的同一篇名的课文,都是讲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文课与自然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节约课时,又可以发挥两课的互补功能,使语文课和自然课相得益彰。 对于语文课本上的《太阳》一课与自然课本上的《太阳[一课的联合教学,具体做法可如下: 一、以神话传说激趣 教学开始,教师讲述“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故事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故事完毕,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后羿能射下太阳吗?夸父能追上太阳吗?(不能、为什么不能?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追日者赞     
《夸父追日》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神话,夸父为追赶太阳,在中途干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对于追日者夸父,历来就有嘲笑他不自量力的俗见,独有陶渊明写诗赞颂他敢于与太阳竞走的勇敢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双林,功竟在身后。”一个壮士在大地上奔跑,去追赶太阳。他便是夸父。正是为了追上心中的神——太阳,他不停地赶啊赶,口渴了将河  相似文献   

3.
追赶太阳一定是件很有诗意的事。只要追上它,你就永远把光明拥抱在自己的怀里了。可是,这神奇的太阳也的确太淘气了,你根本就追不上它。不是吗?追赶太阳的夸父还没能追上它,就倒地身亡,渴死了。不过,这追求光明的精神也被人们大书特书,成了“勇往直前”的同义语。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夸父倒下后,他的手杖立刻变成了一片树林。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用了《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两篇古代短文,下面我就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如何掌握其中的一些要点和同学们谈谈。《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它讲的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本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短文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  相似文献   

5.
血虹     
天上的太阳依旧不停地向前滚,夸父依旧不停地追着太阳。他感到口渴难忍,但此刻已没有水可以饮用了,黄河和东海的水已被他吸干,却根本就解不了渴。终于,夸父倒下了,“轰隆”一声,响彻天地。……但夸父没有死,他醒来时已是黑夜,身边是一堆火,还有一个人。夸父问:“你救了我?”“是的。我看你严重缺水,就取出地下水来给你解渴。”夸父谢过人后,向天上环视一周,焦急地问:“那太阳呢?”“往西边去了。”夸父站起来:“你的恩情我来世再报,现在我要去追太阳。”“你为什么要追太阳呢?”“我憧憬光明。只有在太阳普照下,我才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记载着一个关于长跑传说:夸父逐日.在后世的演绎中,烈日曝晒,树焦河枯,北方夸父族部落的首领夸父决心追上太阳.他跟着太阳,从清晨跑到傍晚,丝毫不敢停歇.路途漫漫的长跑,让他口干舌燥,在喝光渭河与黄河的水后,夸父想走回北方的大泽去喝水,没想到半路却疲劳而死.随后,他的毛发变成了草木,身躯化作...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记载着一个关于长跑传说:夸父逐日。在后世的演绎中,烈日曝晒,树焦河枯,北方夸父族部落的首领夸父决心追上太阳。他跟着太阳,从清晨跑到傍晚,丝毫不敢停歇。路途漫漫的长跑,让他口干舌燥,在喝光渭河与黄河的水后,夸父想走回北方的大泽去喝水,没想到半路却疲劳而死。随后,他的毛发变成了草木,身躯化作了山脉,手杖变成了桃林。  相似文献   

8.
今人曾这样解释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谓思想感情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有所改变。”(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种情操,无疑是高尚的,多少年  相似文献   

9.
是ba还是bo     
是ba还是bo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汉语》,都编选了《诗经·七月)一文,而且都对“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句中的“发”一词做了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为“发(biba必拔),寒风呼啸声”;《古代汉语》中为“发...  相似文献   

10.
《硕鼠》一诗有两处这样的注释 :一是“逝将去女”的“逝”释为“往” ;二是“谁之永号”的“号”释为“哭”。笔者认为如此解释不妥。“逝”应释为“誓”。理由有三 :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是奴隶们决绝的誓言 ,表现出奴隶们与“硕鼠”(奴隶主 )决裂的坚强意志 ;二、从训诂的规律看 ,“逝”与“誓”属音同形近 ,应为通假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以及《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洪隆、邓支礼主编 )都把“逝”释为“誓” ,表示坚决之意。“永号”应注为“长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号”…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李栋臣 《语文知识》2000,(10):48-49
《河北日报》1999年7月31日《收回是可以的,赖账是不行的》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但是,因为李登辉骨子里仍坚持“两国论”,因此这些辩解只能是言不由衷,如同隔靴搔痒,当然就没有说服力。他根本没有触及“两国论”,是对一个中国原则否定的实质,回避了要害问题,所以不敢作正面解释,罔顾左右而言他。句中“罔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但原文为“王顾  相似文献   

13.
在讲授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课时,关于该文的论证方法,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该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类比论证法的运用”,并在教学建议第二条中强调指出:“重点讲清类比论证法”。而学生们订阅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语六册《课程学习辅导》一书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喻证法来评析错误观点的?”因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法”与“喻证法”是不是同一种论证方法?它们有没有区别?《太阳的光辉》一文到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查阅了不少有关资料,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4.
追赶太阳一定是件很有诗意的事,因为,只要追上它,你就永远永远地把光明拥抱在自己的怀里了。可是,这神奇太阳也的确太淘气了,以致你根本就追不上它。不是吗?追赶太阳的夸父还没能追上它,就倒地身亡,渴死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16.
人造太阳     
小朋友,你听说过古老的中国神话《夸父追日》的故事吗?故事中夸父为了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类的吩咐为人类造福,踏上了追赶太阳的征程。当然,最终夸父并没能追到太阳,他的身躯化成一座大山,永远矗立在他追赶太阳的征途中。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般是这样讲的:一只帆船渐渐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显然,“日边”一词被解释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笔者感到,这样解释“日边”,与“孤帆”行驶方向不符。   据史料记载,李白这首《望天门山》是在安徽当涂时的作品。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白曾经做过唐肃宗的哥哥—李磷的幕府,后李磷因事遭难,李白遭株连,获罪流放夜郎。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刚行至湖北,朝廷特赦,因而获释。李白认为自己无颜回故乡、回京城,只好去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这首《望天门山》写的就是这次乘舟东下所见…  相似文献   

18.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章有这样一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必勿使反”条下注曰:“古代诸侯之女嫁于他国,只有遭到休弃,或所嫁之国覆灭时,才能回来。这句是说,希望女儿不要遭到灾祸。”在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些书籍中,凡是涉及这个问题的,大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是:“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者亡国,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也采用了这种注释。类似的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解释流传极广,在童蒙的心中可谓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大有加以正  相似文献   

20.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