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方群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了一个比喻:“涉深水者得珍珠。”珍珠者,宝中之宝也,多么诱人!但不要以...  相似文献   

2.
时下盛传“好处”之说:摇摇笔杆儿,有“好处”;(口努)(口努)嘴儿,要“好处”;跑跑腿儿,捞“好处”;“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就办事”。每闻此说,我心头甜酸苦辣一古脑儿冒出来,真不是个滋味。比如说吧,余本无官无职,小小一名编辑匠而已,每发人家一稿,就有人问:“你小子得了他什么好处?”业余时间,帮人家写点家信、指点怎么写文章之类,也有人追问:“你得了什么好处?”好处、好处,开口闭口就是好处。果真是人人都在为“好处”而活着吗?我当这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几十余年矣,照“好处论”者之说,早就该腰缠万贯了。何至今日仍如此穷酸,连一身像  相似文献   

3.
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用得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  相似文献   

5.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6.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8.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报人,我们盼望多出新闻“精品”,就像农民盼望庄稼年年丰收一样。然而每当收获的季节,我们才蓦然发现:“精品”的数量与我们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这到底是为什么?造成“精品”较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一个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问题。新闻作品是由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辛勤劳动的精神产品。因此,思想观念也就成了制约“精品”问题的直接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盲目追求政治上的所谓高度,使新闻脱离了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季锋 《新闻三昧》2006,(6):37-37
最近,江西九江地区发生了5.7级地震,17人不幸罹难,10多万间房屋被毁,几十万群众被迫离开居所,为了防止余震,很多人不得不住在紧急运来的简易帐篷里。这无疑是一起大灾难,多家媒体赶到该地区进行采访。但某家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却这样询问两名男子:“帐篷是何时运到的?”答:“是昨天。”记者又问:“现在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吗?”这个问题使两男子愣了两秒钟,其中一个反应比较快,回答“差不多”。“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吗?”言下之意就是帐篷运来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灾民为了躲避余震,在寒冷的冬季只能住到街头的简易帐篷里,吃喝拉撒睡都不方便,这…  相似文献   

12.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最近,老朋友对我“要求”:你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也有不少“经典”作品,能否对年纪轻的记者、通讯员、摄影爱好者介绍介绍,拍好作品有什么诀窍?我笑道:“理论上没有很好总结过,实践经验就是多拍、抓拍,抓身边发生的趣闻。”老朋友说:“在许多场合,我们摄影受限制,摄影记者身份特殊,领导活动跟着跑,天灾人祸到处拍。有些专业报刊讲的我们也学不了。你讲些共性的,好吗?”我说:“社会新闻人人都可能碰上,碰上了就可以抓拍。抓拍是要有机遇的,机遇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分记者或者摄影爱好者,都是公平的。身边的新闻,碰上了,抓拍到了,就可能是好作品。”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抓拍到的作品,我介绍抓拍这张照片的经历,你能悟出摄影采访的共性吗?1981年5月6日上午十点左右,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门前有几堆人围着。忽然,一个家伙慌慌张张地从人堆中挤出来,向对面的汝南街狂奔,紧接着许多青年人也向对面追了过去,还高呼:“捉牢伊! 捉牢伊!”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不寻常的事情,立即挤进未散完的人群打听,原来是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案。受害者是位年迈的老人,因为强人狡猾,乘人不备,滑脚逃跑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有谋人钱财的败类,谁不义...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 :当前医学科技出版工作应该注意“优化选题、更新观念、建设队伍”等几个问题 ,下面分别谈一谈。优化选题 ,多出精品 什么叫优化选题呢 ?笔者认为 ,可以概括为这样两句话 :选择最优选题 ,淘汰平庸选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最优的选题应具备 3个基本特征 :①社会效益最好 ;②经济效益最大 ;③风险度最小。什么是精品图书呢 ?目前出版界有一种误解 ,认为装帧豪华或大型丛书、套书就是精品 ,“热点图书”就是精品 ,因而出现了“重包装、轻内容” ,“重炒作、追风赶潮”等现象。针对这个问题 ,有的出版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贾刚为 《新闻实践》2005,(12):54-54
新闻竞争,核心是内容竞争。内容竞争,就是要有好作品,要有新闻精品。不同的新闻体裁都可能出精品,其中传统分类中的通讯,更能够出传世之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通讯的精品之作呢? 一、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采访本领 精品之作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记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就不可能写出新闻精品来。  相似文献   

16.
一位总编说,报纸有了点子,就有了题目,也就能创造出精品来。看来点子对办报十分重要。 什么叫“点子”?《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说:点子就是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的主意。对于报纸来说,一个点子就是一项策划的开始。随后对这个点子从头到尾和各个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完善,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加入WTO,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虽然通讯和交通等手段不断现代化,但作为记者,深入采访的基本功仍然不可缺少,因为只有在深入采访之中,才能提高新闻作品的竞争力。这几年的采访实践,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一 写好稿,出精品,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闭门造车,肯定不行;空洞说教,只能引起读者的反感,也不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抓到新鲜的“活鱼活虾”,让读者开卷有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睁大“新闻眼”,时刻启动思维“雷达”,时刻注意捕捉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19.
所谓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或精心编辑的上乘之作。从采与写来讲,采是基础,是前提,采访不精,则写作不清,因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新闻精品产出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才能抓好精品新闻的采访呢? 重在抓准“热点” 新闻成为精品,关键在于内容深刻隽永。虽然精品新闻不拘于任何一种题材,但是最能出精品的题材却是舆论的热点。“热点”是人们普遍关心、议论热烈的事情或问题,它具有许多鲜明的特性。一是时新性。每个“热点”都不会是简单的同类重复,形式和内容都会迥然不同,且时间近。二是社会性。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三是倾向性。代表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倾向,显示事物的发展趋势。四是深刻性。揭示深层次的问题,透视出事物的本质。这些特性既是识别“热点”的标志,也是精品新闻材料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可见抓住了“热点”,新闻报道就会有深度,有影响,甚至会产生“轰动效应”。这样的报道就较有可能跻于新闻精品的行列。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精品,就是写法不拘一格,灵活生动,突破惯用模式,语言精练,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的稿件达到这些要求呢?除了别的因素,深入采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著名新闻者前辈陆极说:“深入采访是写作的成功之母。”这话不但是老记者陆额采写经验的总结,也是名记者和通讯员的成功之路。记者、通讯员的每一篇获奖稿件,或者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稿件,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采访。本人几篇比较成功的稿件的写作,正是深入扎实采访的结果。199o年11月中旬,我从一份简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