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禅宗美学中“触类是道”、“任用自在”的自然无为的现象和内容,揭示了其般若性空的思想实质和“释迦其里,老庄其表”的本来面目。它又从“解悟”和“证悟”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揭示了禅宗顿悟美学与世俗间一般性审美相通的地方,同时又指出了这种证悟超出一般审美的性质和意义。将禅宗美学归结为一种超越现世生命从而获得身心两方面高层次解放的修养美学,提出了对“禅宗生命美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庄子美学是一种超越了自由的自然无为的修养美学。它由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构成,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与儒家和禅宗的修养美学虽各有不同,但又都以修养功夫为其共同的基础和鲜明的特点,这使它们有别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且以其修养功夫导致中国宗教最终走向了审美。  相似文献   

3.
人生修养是一种连接着目的和过程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儒道释的修养方式尽管不同,但在人生修养中实现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和理想,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方面却有着本质上的一致。作为修养学副产品的修养美学,主要面对的是脱离审美对象的内审美这一特殊现象。内审美是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的必然产物。修养美学不仅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而且对当代人格美的建构、对当代精神明建设和当代艺术创作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四大美学主潮”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命智慧,禅宗美学以其独特的观照方式、体悟方式与生存方式,创构了禅意盎然的空灵艺境,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史上的一个高峰,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与西方知识论哲学美学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通常体现为宇宙精神、生命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浑融通达与气韵贯通,其精神旨归与终极关怀是宇宙、生命与艺术的圆融无碍之境界。从宇宙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具有静观终极存在的宇宙意识;从生命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追求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从艺术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标举直觉顿悟的审美意境。体悟领会禅宗美学的智慧精神是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临济宗风的形成过程中,希运导乎先路,义玄使棒喝成为一派家风。义玄继承和发展马祖的禅学与美学思想,把马祖关于性之全体大用的“人”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最具特色的“无位真人”、“无依道人”论论述,把现实的平常自由的人推崇到至高无尚的地位,他对禅宗生命美学的重要贡献,就是注意深入探视和展示人的本性(本来面目),高扬和肯定人的价值,突出人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生命美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视点是基于对人的关注。在生命美学的观照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之美、自由之美和超越之美都是对生命之美的诠释。从美的尺度出发,追寻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性与意义性双向成长之美,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存储性和生成性互动发展之美,释放教师专业成长传承性与创造性的共同活力之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荀子“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这一命题在美学史上第一次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概括地揭示了无对象审美的真正原因在于主体的精神修养,正是这种精神修养才导致了审美的内在精神境界的产生。这种精神境界是完全个人的、特殊的、主观精神的,而非普遍的、客观外在的。但这种境界作为审美体验却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修养境界,无不具有这种内在精神创造的美。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12.
孟子维护、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学传统,提出以人性论为核心的修养观。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显示出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为整个孟子的修养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修养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放弃生命,可以选择死亡,从而实现精神生命对内体生命的超越,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束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喾高昂格的“大丈夫”。迭此目的的主要修养方式是“求放心”和善养“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3.
生命美学与教师专业生命之美的共同视点是基于对人的关注。生命美学的介入,使得教师专业生命的意义之美、生成之美和超越之美形成相互充盈的相伴相生过程。从生命美学的视角考量教师专业生命,可以将教师专业生命之美理解为对"人"的生命的欣赏、舒展与超越,最终达成守望教师精神世界的夙愿。  相似文献   

14.
《坛经》是中国禅宗重要典籍之一。它以“即心即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为核心命题,建构起一个由佛性论、境界论、开悟论组成的完备的禅美学体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和对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至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总体活动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总和,而且在这总和之上又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限制的消极摆脱,而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规律以及一定目的的能力和状态.作为人类天生所共同向往的“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的一种完美超越,自由与人类生命之爱和艺术之美的创造永恒地缠绕在一起,自由是生命价值人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艺术的美的规律.“判定文艺作品与美的规律的符合程度,也就是判定文艺作品表现的自由程度——这是马克思美学批评的中心问题.”由此,我们才能寻找到马克思文艺自由观与恩格斯“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精神相通处.“历史是自由的体现和发展”(克罗齐语),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历史的自由精神,在文艺中这种自由精神以美的规律出现,因而我们在历史的审美研究中可以找到对自由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是以感性的形式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对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本性的肯定和确证。美的精神即主体的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使教育管理具有了审美价值。那么 ,作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 ,其具体的感性表现形式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才是美的呢 ?依据美学理论 ,考察教育管理现实 ,我们认为 ,和谐有序、个性化、公平、高效、超越 ,是自由创造的美学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渗透与运用 ,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五种表现形式。和谐有序。美是和谐 ,和谐是美的基本范畴 ,同时也是美的最高品级。教育管理是…  相似文献   

17.
陈丽虹 《文教资料》2005,(16):60-62
课堂是学校中细小的细胞,重视课堂,研究课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课堂美学化首先依据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认为美学化是追求自由与超越精神,课堂美学化要为培养富有自由创造力的人重构焕发勃勃生机的、流淌着创新活力的课堂空间、生态环境。接着以美学化视点对传统课堂进行反思,发现诸多弊端:机械训练学生、只供教师表演、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课堂成为摧残孩子天性和灵性的场所。彰显课堂美学化,就要树立个性化的课堂观,构建探究知识的课堂空间,铺设师生共同成长之路,从而创造课堂全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美学”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上,把生命当成了生命的所有价值,用生命活动囊括所有的美。它根本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对生命的超越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有可能把生命导入低级的感性活动;把美学引向直觉冲动。正如生命的价值在于既活着又超越活着一样,审美的价值也在于生命而又超越生命。生命使其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超越生命,使其具有理想的境界。生命与对生命的超越从来都是美学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中国美学史从来都不是什么生命美学史,而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历史。生命美学在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的时代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人欲横流之时更需要对生命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窦建军 《考试周刊》2013,(89):19-20
一、真实美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现实的,它存在于现实美之中。电视新闻在于声画的现实表达。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述再现生活中的美的真实存在。人们通过辨别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认识本质和规律,并通过思想引导日常行为。形成美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用之于社会实践。再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和创造,从而取得最大愉悦。  相似文献   

20.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