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家和 《中华武术》2007,(12):30-31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  相似文献   

2.
意念身体训练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意念导引,调动本身的内气力量,作用于运动器官,使之意、气、力充分地发挥,来提高身体素质。训练时要做到:心静用意,始终保持心平气和,完全用“意念”来引导动作。要内外相合:外合是要求动作非常协调,左右上下前后配合得当,姿势自然、舒展。内合是要用心意来指导气与力的运用,意到何处,内气也随之运到:外形随之而动,力亦随之而至,达到内外合一,心身合一。在身体训练时,注意呼吸的深度,要求气从小腹(丹田)发出,掌握好发力的顺序。避免用气过猛,动作僵硬。开始训练时,动作可稍慢些,体会用意、运气、发力的过程,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熟练地把意念应用到身体训练中去,使之提高运动  相似文献   

3.
练太极拳常讲用意不用力,但如何用意?意与形是什么关系呢?拳谱讲:“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就是讲意与形的关系就相当于君与臣的关系。练太极拳不只是四肢的简单运动,应有意念的支配,才可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形与意是君臣关系,它们在运用时,有形意相顺和形意相逆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手去完成,如伸手提水壶,而思想是在水壶上,手伸出时是一种习惯本能。如果加以分析,动作的过程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反而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用力的方法。练太极拳时和上述的用力方法相反,思想在身内,手伸时要腰部先动,然后依肩、肘、腕、手的先后次序动,而不是手部先动。用力也比日常生活中小得多。因此,练太极拳要改变用力的习惯,重新学用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必须是最轻的。这是很多人不容易理解以至学不好太极拳的主要原因。拳论“用意不用力”。练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若真不用力,哪里还是…  相似文献   

5.
在1981年,姚宗勋先生在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研所,合作研究用意拳的养生理念及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原理原则,为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及运动员的体能恢复,竞赛中的精神、心理调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展开了为期近三年的探索与研究。在与体育科研所合作期间,姚先生借用科研所周边的训练环境,在众多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年青有为、有相当技术基础、身体条件优良的学生,组建了一支意在全面培养意拳技术与理论的骨干队伍,这支意  相似文献   

6.
李万斌 《武当》2003,(7):16-18
长期以来,太极拳界总有一部分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正统地位,极力鼓吹“用意不用力”,甚至把力说成是“气”什么的玄而又玄的东西,迷惑和延误了许多人。致使迷信太极功夫的人特多,而练出真功夫的寥寥无几。归根结底,是因为受玄而又玄的“气”的影响,对力就像谈虎色变,似乎谁要练“力”就是大逆不道。  相似文献   

7.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8.
“意念训练法”是现代体育练中一个值得引起重视和探讨的训练方法。本人曾作过一定的尝试,取得较为明显的训练效果,故大胆提出自已的粗陋之见,求教于对此有兴趣的专家,以期得到帮助和提高。“意念训练法”就是以人的高级神经指挥各种运动训练的动作,要求运动员,用“意念”支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用“意念”导引,使身体的运动器官与相应的内脏器官协调一致,把注意力贯注到每个动作中去,把人的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9.
喻承镛 《武当》2012,(11):20-21
"用意不用力"实为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之一。然而,对于什么叫做"用意不用力",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对于"用意不用力"这一要领理解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太极拳技艺和锻炼效果的不断提高。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锻炼效果,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并从而理解这一锻炼要领的真正含义才行。  相似文献   

10.
张方 《精武》2010,(6):69-70
在内丹学中将“意念”称之为“黄婆”,但这种意念绝非杂念,而被定性为“真意”,相当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武术中的意念运用多与气功有相似之处,追求热、胀、麻等生理效应。内家拳修炼之始自然也离不开此类的臆想,但久而久之,极易生患。有一位给我划过拳架的太极拳老师,因为非常强调用意行拳,且走架极慢,所以导致气滞成弊:才过五十岁就患上了三叉神经炎、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病症,健康状况尚不及常人,寿禄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神意不同处”是印诚大师王培生先生从几十年教练太极拳的丰富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太极要诀,是学好太极拳的指南。何谓“神意不同处”呢?在这里,神是指眼神,意是指意念活动,就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运动中眼神与意念在身...  相似文献   

12.
身体活动指“由骨骼肌产生的体能消耗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澳大利亚,虽然有研究调查民族群体身体活动的各个层面,但总体而言.多数研究更侧重于民族群体的同质性,而忽视了其异质性。本研究探讨在新南威尔士州居住的澳籍香港老年华人对身体活动的概念理解及对身体活动的态度。研究使用开放性问卷进行个体深度访谈,受访者22人。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身体活动”这一术语的含义,对他们来说,“身体活动”是一个模糊的、复杂的术语。该群体对身体活动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在预防性卫生保健方面的文化和健康观念。显然,提升澳籍香港老年华人的身体活动水平.需要一种基于文化特殊性的健康促进策略以解决对身体活动的误解,同时也需要具体的身体活动态度与华人整体性保健观念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龚编辑信箱     
《中华武术》2004,(6):59-61
一、争鸣与探讨本刊今年第4期编发了读者杨平等人的来信,对静磨剑先生的《内家拳常见误区》一文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之后,编辑部陆续接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的焦点集中在对“用意不用力”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其中主锋朝、冯巨涛、张忠新的《辩证统一谈力的运用》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我们摘发这篇文章。在武术练习中,“用力”与“不用力”是每个练习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拳种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15.
蓝晟 《武当》2012,(11):16-17
意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玄妙的词汇。然而,从科学层面来说,这确是人类最终认识自身,必须要有所认识的。马克思说:意识、意念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科学世界》杂志就对国内外最新的有关意识的研究成果做了主题报导,总的主题就是《意念,无形亦有形》。此外,电影《四大名捕》中的无情(刘亦菲扮演),用意念控制轮椅行走,用意念调动、控制暗器的运行,这并不完全是幻想。2012年5月,香港政府已经证实,香港中文大学研制出一个"脑机  相似文献   

16.
投掷     
论述了掷标枪技术中“最后用力”的实质及身体各部位在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最后用力”与“原地投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提高力量利用率”的投掷观念。  相似文献   

17.
殷光远 《武当》2006,(9):19-20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其主要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会。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几个“上下相随”,笔者有如下的粗浅体悟。一、单鞭一势的上下相随。在杨氏传统套路中,单鞭在一段有1个,二段有2个,三段有6个,而二、三段又各有1个斜单  相似文献   

18.
疗伤指南     
成功的网球选手十分重视赛后的 体能恢复,在过五关斩六将 之后,他们不会放下球拍就和朋友们去泡酒吧或者逛商店,他们需要养精蓄锐,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选手适应竞争激烈的比赛。多年从事体能恢复研究的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威德认为:“对年龄在20~30岁的年轻人而言,运动后的体能恢复活动或许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对年龄大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在运动前作一些热身活动,在运动中更要时刻提防身体受伤。” 1999年,为了进行运动创伤和体能恢复研究,威德花费了17个星期跟随ATP选手环游世界。他发现在硬地球场…  相似文献   

19.
1、怎样才能做到放松?首先要做到心情清静,意念专一,排除一切杂念,用意念引导动作,用思维活动把握、支配和调控演练技术,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动作细节,心静是放松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