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把发展心理学作为父母的必修课,这是本期受访专家马健老师的建议。这真是一个好建议。如果说为了做好父母这个角色,有哪门课是必须学的话,发展心理学肯定是不二的选择。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可以有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也是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导致了解有些滞后。教育应当具有前瞻性,教育在前比事发后再补救要高效  相似文献   

2.
爱孩于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于是父母的职责。那么,怎样爱孩子,怎样教育孩子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都十分清楚的。只有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懂得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教儿、育儿、克服溺爱,避免家庭教育超常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这才能真正尽到父母的职责,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中的和谐教育非常重要,这涉及到教育理念、认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父母要做到对孩子教育的和谐一致,主要问题是统一认识.有了统一的观点,遇到各种具体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每个人从初为人之父母开始就自然地被赋予了人之师长的责任,成为了孩子最早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长期性。从孩子一出生,到孩子成年,甚至成年之后,父母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也会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等等,内容繁多。想要做好父母,一方面要明白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最应当教给孩子的;另一方面,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每个阶段都有教育的侧重点,父母应当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做个称职的父母,这是很多父母的努力目标。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令父母们困惑。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施教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很多父母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 其实父母们有一条捷径可以走,那就是在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让我们回到童年。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  相似文献   

7.
厉育纲 《家庭教育》2014,(12):21-28
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育儿信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一边是“你真棒的损识教育.一边是“打骂成才”的“虎妈狼爸”。如何能够让父母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摆脱非此即彼的模式?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越来越强调在儿童成长基间要提供正向支持,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不用打骂的方式,而是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8.
沙拉 《教师博览》2011,(7):44-45
爱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爱要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作为。一、爱孩子需要学习——追求高质量的爱爱孩子是情感,是天性,但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孩子的真谛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前提。但爱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爱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9.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父母不仅仅让孩子接受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有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考试是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考试检验着学生们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孩子们难免有考不好的时候,即便是一些学习很不错的学生,他们也不是“常胜将军”。当孩子考试出现失误时,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态度?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在北京海淀区万寿寺小学和北京东城区的东四九条小学,对20余名五、六年级的孩子进行了采访。可以说,这20余名孩子所表达的话语代表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孩子的想法肯定有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但我们成年人也需要检讨自己的行为。希望这些孩子的心里话会对父母有所触动。由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只是把这些孩子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进行了归纳,但足以让大家了解他们对父母的期望了。  相似文献   

11.
张亮霞 《考试周刊》2011,(4):222-223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钻研、积累和完善,每一个学有所成的孩子都是被教育成功的伟大作品。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家庭教育是一个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之源。在每个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教育感悟481: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预言家。姚建龙教授用心理学的标签理论解释了这个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问题任十,父母该给孩子怎样的预言?显然,否定或夸大的话是有害的,最好的预言是准确的和鼓励的,这就要求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坚守激励和支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教育感悟481: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预言家。姚建龙教授用心理学的标签理论解释了这个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问题在于,父母该给孩子怎样的预言?显然,否定或夸大的话是有害的,最好的预言是准确的和鼓励的,这就要求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坚守激励和支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小档案多湖辉是日本最受推崇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他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多湖辉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且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观察生活,提出了许多值得反省的问题,给人以启迪。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多湖辉童年故事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爸爸辛苦地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工作的学校是京城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新学期开始要在四年级开设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门学科呢?如何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了解社会呢?如何让他们喜爱上我的课呢?我真是绞尽脑汁。每个孩子都有家,都有父母,何不先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家庭入手呢!对,第一节课就从介绍我的家庭开始。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座位方式,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围坐在一起,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再在全班击鼓传花。花传到谁手中谁就有发言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宋悦琴 《小学生》2013,(8):37-37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老师经常需要对幼儿下评语。比如各类活动结束后的小结,我们需要对表现突出或一般的孩子进行评价,促进今后的提高。再如遇到幼儿父母要向他们交流幼儿在园中的种种表现也需要下评语。学期结束在幼儿素质发展汇报单上评价幼儿一学期来的表现。由此看来,"评语"关系着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在整个幼  相似文献   

17.
董桂娟 《中国教师》2014,(16):92-93
<正>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会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阶段性决策、班级的学期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集中讨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使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家长会之后的个别交流,能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与孩子沟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5,(10):30-30
我一直记得一位家长的话——“为人父母是一门艺术”。他说当父母的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要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说了很多,我的感触也很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的性格品行和思维方式总体上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为人父母与家庭教育的艺术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孩子的成长单凭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良好言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人们通常习惯性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70%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最大决定因素。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教育得法的父母。相反,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形形色色的问题父母,他们是孩子问题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庆祝西方节日还是传统节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热热闹闹过节,与家长共同参与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孩子与父母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健康良好的亲子氛围。在学前教育阶段,父母的言传身教远远大于教师的教导。正因如此,诸如制作南瓜灯等需要家长与孩子齐参与的活动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幼儿园作为孩子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对孩子日后发展可谓影响深远。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中,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孩子什么就值得民众认真思考。根据心理学理论,学前阶段的孩子既处于对父母的依赖阶段,也处于基本是非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