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菲利普·拉金的诗名受到一些抨击,他的作品也因此没能再进入文学“经典”的行列。拉金诗歌被“去经典化”的原因是,不少学者认为他的诗歌过于消极悲观,不能被看成文学“经典”。持上述观点的评论家大多关注与拉金有关的非文学资料,而对其诗歌本身内在“经典性”的讨论并不充分。有鉴于此,该文从拉金诗歌被“去经典化”的现象入手,发掘其内在价值,以此证实拉金的诗歌并不悲观。此外,该文进一步说明,拉金诗歌还因联结了过去与未来,有无限隽永的价值,应重归“经典”队列。一言以蔽之,我们要返归拉金诗歌的“经典性”,我们仍需阅读拉金。  相似文献   

2.
华莱士·史蒂文斯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诗坛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最高虚构笔记》(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通常被认为是他有关诗歌本质探索的最伟大诗作。诗人在其中探讨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最高虚构”(Supreme Fiction)的诗歌创作理念。该理念不仅指引了他终生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其他诗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该文拟结合史蒂文斯的艺术创作经历,从“第一观念”与“最高虚构”的关系、诗歌变化本质对“最高虚构”的影响,以及史蒂文斯有关“诗人作为最高虚构创造者”的诗人概念等角度,结合《最高虚构笔记》中诗歌对“最高虚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史蒂文斯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并为人们通过诗歌“最高虚构”为现实世界赋予秩序与意义的尝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3.
总想写写他,他是个大家。在当代文学界,陈廷一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在传记文学界素有“南叶北陈”之称:上海的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蜚声文坛,而北京的陈廷一则以写上海的“宋氏三姊妹”闻名遐迩。梅洁先生10年前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道是在当代中国“读传  相似文献   

4.
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李庆本中国当代美学是从1976年开始真正确立的。从整体上看,文革“伪古典主义”的解体,导致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新时期对峙发展的局面,前者的产生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标志,后者的产生以北岛写于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时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沃伦·本尼斯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当代杰出的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大师。他曾是四任美国总统的顾问团成员,并担任过多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1993年及1996年两度被《华尔街日报》誉为“管理学十大发言人”,被《福布斯》杂志称为“领导学大师们的院长”,《金融时报》最近则赞誉他是“使领导学成为一门学科,为领导学建立学术规则的大师”。  相似文献   

6.
大山说他认识中国人、中国人认识他都是因为有相声,小品做“中间人”。“而我是很偶然地闯入中国说唱艺术大门的。”这个偶然发生在1988年。这一年大山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毕业后,作为中加互换学者项目成员被派到北京大学继续深造中国语言文学,当时他的中文名叫路世伟。两个月后,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预备做一个外国人参加的节目,路世伟“不幸”被委派了这个任务。节目是小品,名叫《夜归》。排  相似文献   

7.
高梦雅 《文化学刊》2023,(3):227-230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诗歌储量多、学术价值高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风格平淡有趣、意境优美,被称为“诚斋体”,收录在《诚斋诗集》中。本文将具体分析杨万里诗歌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的意境,研究这种意境的成因与影响,具体全面地阐释杨万里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千余年来,文学史上对于“诗史”曾有不少记述和论述。上自唐末孟的《本事诗》,宋初《新唐书》中杜甫本传的传赞,乃至当代冯至的《诗史浅论》1等,可说是代不乏人,绵延传承。但在各个时代诗论家的笔下,又留下了某些使人饶有兴味的问题。如:“诗史”开始是对杜甫的赞誉,然而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还有少数诗人被称为“诗史”。甚至还有个别非一流的诗人,一两首并非上乘之作,也被授予“诗史”的称号。其中的原因何在呢?而另一些颇具名气,也曾“以时事入诗”的诗人,又与“诗史”无缘。另外,杜甫“诗史”的地位如此隆崇,为什么历史上还有反…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9,(9):7-7
以中国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书展尚未开幕,德语国家已经掀起了中国文学热。近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举行“诗意城市2009:中国”大型文学活动。在萨尔茨堡、苏黎世、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莱比锡,甚至包括了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罗斯托克等11个城市原先悬挂商业广告牌的地方如地铁站、公交车站、商店、灯箱、街道等处都被换上了醒目的宣传中国当代诗歌的海报。  相似文献   

10.
乡土诗学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的根从本质上说是源于农村,农村是中国自然与人之状态的最大背景和原生摇篮。由此言开去,土地、农业、乡村之于中国诗歌犹如娘之于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农业、土地、乡村抚养喂大了中国诗歌。即便某一历史时期,由于某种原因,这一散发着浓郁泥土气息的精神形态被轻视被忽略被淡化,它自身强大的内在生命仍悄悄孕育着,繁衍着,因为土地永存。“五四”新诗肇始,应运而来的浪漫主义“挟裹”着个性民主自由人文精神,席卷着大半个中国诗坛,极大地冲开中国新诗的活塞,这一激情想象大蒸腾的景观,致使朱自清后来在总结“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