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流行语随着社会变化发展应运而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语言样式,流行语既具有所有语言样式的普遍风格,又具有其独特风格.本文阐述了流行语的含义及来源,同时基于Jef 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从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语言语境五个方面对流行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流行语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雅静  高凤翔 《海外英语》2011,(7):326-327,329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语言学界这几年备受关注的一个语言现象。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我们解释了语言系统的本质属性—顺应性,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和语言使用观。该文尝试从顺应论的角度去剖析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在网络语境中顺应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4.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广告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为达到广告目的——说服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在创作化妆品广告语时广告主必须顺应消费者的交际语境,即顺应消费者的心理世界与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5.
湘菜菜名英译的顺应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Verchueren的顺应论,交际者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湘菜命名与英译的过程就是顺应受众文化语境、心理需求和语言现实做出最佳语言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的转换使用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饶有趣味的言语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基本框架,分析和解读英、汉、日语跨语言的语料,继而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相互顺应之结果。它印证了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交际者顺应语境变量的动态过程。其研究目的是对称呼语转换规律有所了解,针对各种语境适时调整称呼策略,顺应对方的心理期待,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罗娜 《海外英语》2012,(3):133+167
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阐发源发语文化过程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源发语与目的语中的语境因素。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出发,首先从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主席在2014 APEC会议上讲话的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语境的顺应,然后又从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此会议讲话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10.
会议口译在译语输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语言结构和语境不断协调、不断变通的动态过程。其中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指的是物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等。后者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顺应论为会议口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员可以采取省略、概括、重组、解释等策略,灵活高效地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顺应论,对隐喻喻体的选择进行顺应性的阐释。借助顺应论对语境相关因素的分析维度,主要考虑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因素对喻体选择的作用。研究表明,喻体的选择是一个对语境做出顺应的过程,通过对具体的物质、社交和心理世界的顺应,适合语境的隐喻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2.
王瑜 《考试周刊》2010,(17):36-37
本文从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关系顺应来分析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使他的语言顺应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交际语境。交际语境由如下几部分组成: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人们在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必须把交际语境的所有构成因素都考虑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3.
语境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到语用学综观的影响后,也逐渐从静态转变成了动态,从传统转向了认知。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而意义是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因素概括为语言交际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四大类,为言语交际及其相关语境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也应依赖语境,顺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调整,完美地达到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会话进行语境顺应性分析,证实了以顺应论分析小说人物话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赏析小说人物会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语用顺应论对于商务广告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应用价值。在商务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及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广告翻译在目标语中的语用等效,说服消费者去实施购买行动。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包括对交际策略和语言形式的选择。选择过程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这三种特性。在语言选择中要注意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的意识程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话语建构中,要运用语用模糊策略,顺应制度化权力和语境化权力,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经济原则,并考虑到话语交际的相关性和得体性,建构适切的话语,进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模因论是研究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任何一种通过模仿传递给他人的信息都可以称作模因,流行语作为语言信息,被人们不断复制、传播,因此流行语本身也是一种模因。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基础,从三个"世界"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对流行语模因进行探究,提出了流行语模因能够广为流传,正是顺应了这三个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他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本文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对重复展开研究,讨论了重复结构的类型及其语境顺应性.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重复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要使用重复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广告语言模因作为广告文化的复制因子同样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其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异,这些特征和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征相符,故此,本文结合模因论和顺应论分析广告语言的传播,认为成功的广告语是以语言模因的形式存在的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模因变异的产物,即广告语言模因是为达到交际效果而顺应交际宿主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