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现、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始尝试用文明吏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从历史知识的建构因素入手,以历史观为视角,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讨论“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问题,并以“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构”为题撰写系列文章,呈现学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本刊连载郑林老师的系列文章,期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作为康有为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逻辑起点的“学与时异”观,左右了康氏一生的理论建构与政治行为。导致其一生始终坚持从“经世致用”的立场出发,本着“逆乎常纬”的宗旨,不仅对于世无用的经书本给予怀疑和否定,并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向封建专制挑战,从时代政治的角度对传统的经世之学予以新的解释,将西方化与中国传统化做一嫁接,从而建构出一个以“公羊三世说”为核心的政治改良的理论蓝图,一度成为位列中国近代化前沿的政治巨人。但作为今经学的传人,康有为无法彻底超越经世致用的藩篱,其一切政治宣传终究是以儒家化为元点的,反对一切过激行为,以三世说为轨迹,导致其一切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最终只有回到尊孔与保皇的底线上来,由此而决定了康有为一生只能是兼具维新领袖与尊孔保皇势力代言人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后则开始尝试采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郑林老师结合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就此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方面的思考,撰成“历史观与历史知识的建建构”系列文章。本刊连载这些文章,目的是希望引来,你新的恩考,你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旅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派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8.
战国末期,“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行将结束,百家思想开始渗透沟通乃至融合。韩非子顺应统一形势,从实用政治的策略出发,多方吸取并整合和解释了老子思想中包含的“治世”理路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历史观上,在受老子对周代主流史观中天命观、道德论的理性否定和激烈抨击的精神启发基础上,韩非子进一步提出历史的进化观点和朴素的物质决定论历史观。政治观上,韩非子吸收老子“无为而治”、“不争善胜”等智慧谋略,将之物化为可操作的统治权术,凸显了老子这方面思想的实际效验性。哲学观上,通过对老子“道”的超越性理解和普遍性解释,韩非子为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了哲学的依据。在认识论和实践观上,韩非子对老子思想也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广泛吸收西学、佛学等儒学以外的思想资源,对公羊三世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形成康有为新的公羊三世的理论,创出"三世三重"之说。康有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变迁的自然进程,他认为社会的变迁,只能是"进化有渐"式的循序渐进。他还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太平世进行了描绘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孔教观的嬗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改革了传统儒学,融摄佛、耶二教,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孔教体系,同时他亦提出了孔教建构的举措;第二期为戊戌变法后至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发展了三世理论,弘扬孔教的宗教性,使得孔教在宗教判释与融合中获得新的发展,其复兴举措开启了海外孔教复兴活动;第三期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了三世说,指出了孔教的圆融至上性,并提出了系统的复兴孔教的方案,使孔教在复兴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的惨败,与1895~1898年康有为改良理论的失误直接相关。康有为改良理论源于孔子学说,改良理论模式采取激进主义,改良必要性植根于中国战败的现实及其严重后果的预设,改良的主要依靠力量寄望于维新派人士乃至皇帝一人。如此诸多失误,为改良运动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2.
从《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激变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表征,就是手法之激越,甚至多有武断、绝对、失真之处,为人所非议;再就是变革思想的一贯性,无论是《广艺舟双楫》时期,还是之后的《孔子改制考》时期,其一致性昭然;至于其理论基础,则来自于公羊今文经学。需要指出、强调的是,学界对康有为变革手法之激越甚至绝对化多所贬斥,乃是着意于形而忽略了质,若从激变思想立意,则当有助于准确解读其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是清末杰出的社会改革家。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提出了“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变革观。其变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力主排挤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二千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兴民权摇旗呐喊,振臂高呼。基本依据是王夫之“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西方传人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谭氏过激的变革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最终流于破产。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的国家实业建设理念超越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实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振华公司的创办是康有为实践其实业理念的重要尝试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公司最终走向破产。振华公司的投资失败,也是近代中国实业发展步履维艰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文化观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康有为的文化观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文化形态,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康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吸纳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行者,他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时并未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构建的中外兼容的文化思想体系,犹如流淌的河、博大的海。通过解读他的文章理论、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可以小见大,在文化学上有"以蠡测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子观与他的经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在他之后,孔子在中国思想领域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鬼”的过程。康有为则是这一激进变迁过程的始作俑。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郑燮思想中有恪守儒教规范的一面,也有个性抗争的一面。其儒家思想不同于官方程朱理学.受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及颜李实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其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军事改革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和他的爱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重视军备,“尚武为修文”,效法西方,“举国民为兵”,选练将才,大练精兵,速成海军,以保海疆,加强军队后勤保障建设,造成精锐之师。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当今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