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来台湾的"修宪"议题逐渐被炒热,有关"修宪"的主张也纷纷出笼,本届"立法院"最早提出"修宪案"的是民进党"立委"李俊俋,他在2013年提议废除"监察院",并于"立法院"增设"人权监察使",增设"国家审计委员会"等提案。目前"立法院"已经有11个成案的"修宪案"。不过和以前的"修宪"一样,本次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修宪"问题上的角力同样是一个充满利益算计的博弈过程。这也再次说明台湾政  相似文献   

2.
办好"三农"媒体,必须正视自身优劣,深刻自我定位,把握"破"与"立"的关系,从"坚守"与"突破"两个方向做足文章。一、坚守:立足特色念好"农"字经"三农"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积淀,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农"字特色,这个特色不能丢。中央和省委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字特色更应成为"三农"媒体的制胜法宝。坚守"农"字特色,应该做到三个坚持:(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8):7-10
从对检索到的两晋时期的"诏书"、"文书"、"簿书"、"文籍"、"图籍"、"黄籍"、"典册"、"典谟"、"簿籍"、"典则"、"起居注"、"牍"等12个文档名词分析可见,两晋时期文档名词双音化的趋势更趋明显。其中,"诏书"、"文书"的使用频率较高,"黄籍"等新出现的名词也值得关注。此外,两晋时期主要有"书"、"文"、"籍"、"簿"、"典"5个文档名词族类,并各具明显的族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历史悠久"且数目庞大的女性杂志,男性杂志可说是既"年轻"又"稚嫩".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将目前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文化视野中的"看"和"被看"的对立,文化消费语境中的"平民"和"精英"的对立,文化传播过程中"西化"和"本土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找出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以宏扬先进文化,明确男性杂志的文化传播责任,推动男性杂志健康蓬勃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谓"仁",是指"己"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乐"作为孔子的精神境界,与其对"仁"的强调和追求密切相关,是适宜地对待和处理"己"与"人"之间"利"的关系,从而获得的自由感,具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审美性质。  相似文献   

6.
美术文化类图书出版浅议——以三联书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说说当前国内美术图书的分类。从几家美术出版社的网站上可以看出,分类大致相同,只是有的分得全一些,有的简一些,有的更突出本社的强项和特点。比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前三项是"设计类"、"连环画"、"明信片",其他依次是"美术画册"、"美术史论"、"绘画技法"、"图谱工具书"、"陶瓷、工艺美术"、"少儿美术"、"书法字帖"、"收藏、鉴赏、拍卖"、"摄影画册"、"摄影技法"、"摄影工具书"、"旅游读物"、"综合类"等,  相似文献   

7.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30):63-65
33大"大",象形字,本为人形,好似天地之间一位伸展四肢的人。古人在造"大小"之"大"时,煞费了一番心思,原因在于"大小"之"大"难以表示,最后不知哪位先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远比天大、地大,于是用人形"大"来代表"大小"的"大"了。由"大小"之"大"引申为尊敬,如"大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办刊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建军  崔建中  高旻 《编辑学报》2008,20(4):343-345
作为传统工作意义上的编辑,只有实现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产品"向"品牌"、"在纸"向"在线"、"粗放型"向"精细型"编辑的转变,才可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编辑.转变是个动态的概念,所以,科技期刊编辑要完成办刊角色的转变,不能被动适应,更要主动出击,以求掌握期刊话语权,由"要我变"成为"我要变".  相似文献   

9.
说“豆流”     
敦煌文献中的"豆流"(字亦作"逗遛")之所以用来表示"原因",就在于"豆流"二字所记录的乃是表示"头"义的联绵词之语音;由"头"义引申,故有"端由"、"始末"等义。事实上,得音于"豆"的"头/頭"字,上古时期曾与"豆"字一样,都曾以复辅音"tl—"为声母,后来在复辅音声母向单辅音声母演化的过程中,才演化出了以"t—l—"为声母形式的"头颅"、"豆流"、"逗遛"等联绵词。  相似文献   

10.
张惺 《编辑之友》2002,(1):25-26
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由此,21世纪也被人们称为"她世纪".  相似文献   

11.
尹荣方 《文化遗产》2017,(1):105-110
《山海经》"青丘国"及"九尾狐"形象出于"东方苍龙"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时遇"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禹"治水"绝非地上现实的治水活动,其真相关乎古人的"度量天地";所谓的"涂山",本意为"度量之山";从《书·禹贡》禹"导山"的记载可知,禹的治水,关乎天上的"银河",是以二十八宿作为天球上的坐标,来明确银河在天上的起没行径,天上银河的起源之地,正是"尾箕"之间,这是禹"治水"之始,得以遇见"涂山氏女"、"九尾狐"并与之成婚生子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素兰 《编辑学报》2006,18(2):105-105
"图象"与"图像"这2个词常被作者混用、误用."图像"常被误为"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像"已被确认为规范字,还是沿用新的<简化字总表>发表以前的用法,即"象"作为"像"的简化字是规范字,而"像"是非规范字,故仍沿用"图象";二是有些编辑排版软件的字库中未设"图像"这一词,而设的是"图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律把"图象"改为"图像",这也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图像"都可以代替"图象".要想区别"图像"与"图象",首先应注意"像"与"象"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于璐 《新闻爱好者》2011,(10):115-116
本文从"座"与"台"的各自本义出发,分析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然后对比分析二者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例证,对其搭配情况做出解释,最后基于"座"与"台"的各自义项进行合理分析。座"座"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后起字,表示"坐位"或者"坐具"。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垂足而坐"的坐具的,在较为远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了蒋泥关于老舍的评传。老舍,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蒋泥从他的"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等入手,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本文谨就老舍与胡风的过往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信息获取权"、"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职业伦理"5个信息伦理指标,对已颁布的19个地方性图书馆法律法规进行考察,分析各指标在地方图书馆法规中的体现,认为目前图书馆立法中尚未明确"信息获取权"的概念,同时存在"隐私权"内容单一、"知识产权"范围有限、"信息安全"内涵不足、"职业伦理"未受重视的问题,应在今后的图书馆立法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9):12-15
通过对"诏书"、"文书"、"起居注"、"典谟"、"文案"、"文籍"、"图籍"、"文簿"、"黄籍"、"簿书"、"簿籍"、"书牍"、"典册"、"案牍"等文档名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见,南北朝时期多数文档名词实现了出现次数和频率双增长,文档名词的特指性和文档范围内的通用性都有所增强。"文案"、"案牍"两词的出现,"诏书"、"文书"、"起居注"含义的渐趋固化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的重要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文档名词可划分为"书"、"文"、"籍"、"案"、"簿"、"牍"、"典"六大族类,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讲故事,重细节"是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提出的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探索"深圳商报新闻写作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它与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探索"深圳商报新闻写作风格"的其他三个方面即"用背景,重厚度"、"多视角,多方位"、"语言自然、生动"相辅相成,又有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网络上流行着一种新的被字句,如"被就业"、"被结婚"、"被失踪"、"被自杀"等,即"被+×"式的网络流行语。本文着重分析"被+×"与传统"被"字句在语法上的冲突,传统"被"字句只能接及物动词和部分心理认知动词,但是"被自杀"、"被结婚"、"被幸福"等词的产生,使"被+×"新结构有了不同于传统"被"字句的语法特征,解构了传统"被"字的用法和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置身于社会的大熔炉中,经常会遇到"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新闻题材"博弈"。那么此时记者是要写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做"一鸣惊人"的"大"记者呢,还是要认真分析情况,写出一篇"阳光温暖"的文章、做"正能量"的传递者?笔者以为,应做一名"担当社会责任"的记者,打开一扇"真、善、美"的"阳光之窗"。新闻记者为什么应打开一扇"阳光之窗"笔者曾听过一段小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小女孩趴在了窗台上,看到了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