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耗散”理论与开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以“耗散”结构理论透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打破封闭的静态课堂,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关键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耗散”(即从有序→无序→有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细致地论述了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的基本观点 ,它对“索隐派”的批评与超越 ;“新红学”自身观点的发展变化 ;“新红学”所受到的政治打击以及学术界对它的误解 ,并对“新红学”给予了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红学”构成了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一大奇观.就学术品格和操作程式而言,“小说家红学”以其艺术创作经验与敏锐的审美来把握参悟、阐释《红楼梦》;其研究特征表现在抓住小说人物形象这一中心要素,关注小说的艺术虚构这一本质手段,不忘回归创作的研红根本旨趣.但识小辨微的方式使他们的研究观点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4.
《红学学案》虽是为红学学人著史,但又非仅仅停留在述评层面,其还体现了作者敏感的问题意识,即以学案体为新时期红学学人著史的意识、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立言”的意识.因此,《红学学案》在作者的“问题意识”之上,“了解之同情”之下,为当今红学研究指明了一条更加理性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红学研究步履维艰,当前亟需“打假”纪国盛《红楼梦》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两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研究者关注。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诸多原因,红学研究可谓盛极一时,但平心而论理论成果却不很多。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晚年在香港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红学研...  相似文献   

6.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7.
《甘肃高师学报》2003,8(6):27-27
在学术界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之际,由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所长、中系副主任宋子俊教授撰写的《探求红学之谜》一书,近日由中国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由各种系统构成的,任何系统都处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并在系统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系统具有强烈的自组织性,自发地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平衡态)。在此基础上,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在开放并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实现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进化的过程和趋势,这就是“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亦真亦幻的艺术构思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结晶,它现实的与虚拟的双线结构影响到红学,导致了索隐派与考证派的诞生与发展,并波及到今日红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将《红楼梦》看成家族兴衰史、宫廷斗争史的所谓“秦学”,尽管至今尚在市场走俏,其实是对小说文本的误读和曲解。因为错误地应用了种种“读法”和“解法”,“秦学”已经重蹈索隐红学之覆辙,注定将以破产为结局。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12月 ,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欧阳健等人的《红学百年风云录》 (下称《风云录》) ,对 2 0世纪红学研究进行历史总结 ,堪称题目新、视角新、立意新的佳作。与一般“红学研究史”不同的是 ,该书采用“以史为经 ,以论争为纬”的结构法 ,以百年来有关红学最核心、最本质的重大论争为主干 ,写出了时代的氛围、事态的实情、学术的真谛。作为百年红学的正史 ,它以翔实的史料、清新的语言 ,记录了这期间有关红学的风风雨雨 ,但又避免蹈入单纯评判政治的或人事的是非功过的误区 ,惟以真理、学术为依归 ,从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红学风云”…  相似文献   

12.
余英时和赵冈在创作论上的论争具有典型性质,它代表了一种顽固的红学研究惯性:将文本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以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文本,力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无论在旧红学(索隐),还是在新红学(考证)中都有体现。它的焦点集中在对作家创作论和文本世界的理解上。它暴露出文学本身的弱点,有必要揭露清理它,重新厘清创作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狂鼓史》中被誉为“神来之笔”的“乌悲词”可以说是“曼倩诙谐不是耍”的重要表现。《狂鼓史》中三段“乌悲词”,其“曼倩诙谐”是表,其“不是耍”的真意是里。通过对“乌悲词”在戏剧结构、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的作用,展现出徐渭在戏曲创作上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4.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5.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刊行,掀开了“新红学”历史的第一页,直到1954年,新红学始终是红学园地上的主要潮流。我们把红学史上的1921年到1954年称之为新红学时期。在新红学出现以前,旧红学中的索隐派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压倒优势,使红学陷于停滞状态。新红学以收集的确凿史料,考证的确切结果,否定了索隐派的形  相似文献   

16.
1994年4月,原江苏省社科院欧阳健副研把他两年间发表的红学论文汇为《红楼新辨》出版,并在“内容简介”中称此书是第一部向“新红学”进行“尖锐挑战”的著作;还说:由他“首创”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论》“是后出的伪本”,脂本中涉及曹雪芹生平家世和素材来源的批语“都是不可靠的”诸说;而程甲本才是《红楼梦》的真本”,云云。这种违背常识的怪说,在同年7月,就遭到中国红楼梦学会负责人的严肃批驳,斥之为“非学术非道德的喧闹”,并呼吁全国红学界为捍卫红学研究的健康学风而论争。成立于80年代中期,一向以勇于创新、敢于…  相似文献   

17.
产业企业的“ 耗散结构体” 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耗散结构体”这个理论,作为耗散结构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对于产业企业来说,只要其存在,就是一个耗散结构体。这时候,系统的存在就是系统耗散结构态的维持与发展。本文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产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9.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10):41-43
起初写作那几年,编辑老师总是不断地提醒我,要写好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结构。结构是小说的基本骨架,像起房造屋一样,设计一定要精巧、合理,不然就立不起来。要做到结构合理、精巧,一是要“出人意外”,再是要“合乎情理”,而后者更为重要。这是小说创作中一个最基本的技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创作实践中,我深切体味出这廖寥八个字运用起来竟是那么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学习的本质是自组织。应用“耗散结构”理论,为受训学员提供促使他们“必须而且能够进行学习自组织”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提升成人教育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