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幼儿园与教师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在于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主能动开发,避免幼儿园与教师个人之间由于拥有的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缺失。有意识共建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幼儿园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幼儿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心理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心理契约”的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契约式”管理模式的丰富、补充和完善。构建高校“心理契约”管理模式首先要充分认识“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目的。本同时阐述了“心理契约”构建的方式、内容和原则以及“心理契约”在构建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中,组织(学校、后勤服务公司)、管理者(教师、专职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学生)关系中存在一系列的彼此期待的主观愿望,是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期望的集合。大学生“心理契约”管理就是根据被管理者对管理者及组织的一系列期望和需要,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来满足这些期望和需要的过程。“心理契约”管理是融摄了相互真诚、平等、公正、宽容、勤勉等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心理期望的管理;它是建立在相互沟通、相互信任以及友好关系基础上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构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师资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兴衰。如何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来管理师资队伍,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教师的巨大潜能,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校师资管理中提出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对“心理契约”模式在高校管理中运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心理契约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将“心理契约”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提升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心理上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心理契约的建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在契合,它们注重双向奔赴,不强调单向度灌输,整体动态地把握实践过程,补益工作中无法通达的心理和道德领域。建构与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契约”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与心理需求,构筑全面育人的校园文化;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增长专业学识,培育道德素养;实际上,这个过程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过程,特别是在面对契约失灵时,确保信息沟通,进行有效干预和引导,让学生选择正确成才道路。应当明确“心理契约”与“书面契约”“心理期望”“课程教育”“课程满意度”的边界,保证“心理契约”理论顺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6.
“契约”最早是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其概念外延被丰富拓展到政治、法律、道德等层面。时至今日,我们提取契约论有价值的部分进行重塑,用于治理当前的学术不端行为。即应以作者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书面契约和以学报编辑的工作执行力为保证的心理契约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研究美国社会的契约文化,有利于人们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正是因为美国独特的契约文化为所有美国大学的最基本的精神基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作为美国大学最基本的精神基石的“三A原则”能保持稳定并有所发展,进而保证美国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营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企业经营目标的重大调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向“交易型心理契约”。中国民营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自主能动的开发,避免与员工之间由于“心理契约”的缺失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和人才流失的严重障碍,进而更好地引进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最终实现企业成长和员工发展的双重目标,必须实现企业“心理契约”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除了存在正式的合同,还存在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从管理方式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分析了心理契约备受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才派遣员工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心理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派遣员工心理契约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作绩效换取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具有心理契约的“双雇主”指向性与内容的差异性、心理契约标准的多重性和心理契约的不稳定性等特征。针对派遣员工的心理契约特点,应采用相适应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无效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合同,但由于人们对这两种合同认识不清,而不能依法主张自己的权利。对无效合同与效力待定合同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种合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契约自由原则是近代契约法的核心和精髓。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本就我国现行合同法中对契约自由原则既要坚持,又要防止契约自由的无限滥用。要求人们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分析了建造合同准则中合同成本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详细阐述了其计算过程,对施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这两种法律行为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混淆,既模糊了刑民关系的界限,也易耗费司法资源,对这两种行为从主客观角度把握分析其厘定的界限,对司法活动的有效进行大有裨益。区分合同诈骗和合同纠纷的关键在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合同诈骗须通过外在的表征即行为人的实际履约能力、欺骗行为的存在、造成未予履行的原因、违约后的处理态度、取得财产后的资金走向这几个方面来综合推断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方面主要关注行为人的履约能力、违反义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Contract learn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ucture the learning process to address individual educational needs. This learning method has now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fields and levels with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and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f its use are examined. The role of the faculty member 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is discusse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to various student audiences is suggested. With the contract learning method students become interested and eager, since the learning process can truly be tailored to their individual needs.  相似文献   

16.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与研究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不同,合同理论试图揭示理性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然而,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合同理论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分支或学派,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合同理论研究的热点正在从完全合同理论转移到对合同不完全性的关注。本文对这一转变过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重点介绍了不完全合同理论及其发展等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7.
究竟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特别是在民事欺诈情况下的合同纠纷,一直是司法实践和学界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不管是民事纠纷还是合同诈骗,其共同基础是违反义务。逻辑上讲,先有义务,才有责任,才能进一步区分是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因此首先从合同法的义务群谈起,才能从根本上剖析构成合同诈骗所违反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再解读构成合同诈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当今政府、企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领域,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就是劳动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是极易混淆的两种合同,都是以劳动换取收入的合同,在实践中很难将之正确区分开来;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务合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务合同是指一切与提供活劳动服务(即劳务)有关的协议。狭义的劳务合同仅指一般的雇佣合同。劳动合同又是从雇佣合同发展而来的。因此,正确的区分这两种合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就存有条款欠缺的合同制定了合同补缺的基本规则,通过约定补缺,推定补缺和法定补缺等规则的具体适用,使合同的内容趋于完整,合同的履行得以保证,从而维护了交易安全,提高了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20.
要阐释工业承包制失败的内在机理,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比较农业承包制与工业承包制的差异。在制度变迁方式、制度的稳定性、公有生产资料的性质和数量以及利益驱动机制、冗员负担等方面,农业承包制与工业承包制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农业承包制的成功和工业承包制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