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型.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象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作出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2.
明星现象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明星身体文化的研究却在学术界姗姗来迟.“身体转向”文化热潮中,身体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却未能得到真正地表达.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时,观众游走在视觉狂欢的审美与消费之间,精神与灵魂被闲置甚至摒弃.如何解决电影身体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成为当下电影身体文化发展的紧迫问题.在反思和批评之际,如何重构中国电影文化的未来,则是研究身体文化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吴杨 《今传媒》2009,(12):87-89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美女已经成为一种资源,经过媒介对她们的符号建构,便成为一种“神话”。作为审美符号的封面女郎正是这种被神话后的符号,她所具有的消费意义已远大于媒介为其建构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时代,广告作为消费的引导者日趋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建构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的重要资源。在审美文化的视域下,广告天然地具有反传统美学的属性,其完成商业任务的功利性目标是对经典美学理论超功利、距离、及非物欲说的消解。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实践,也彰显了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汤雪 《传媒》2019,(16):40-41
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化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国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应属于大众社会的文化传播.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一传播方式的审美性生成问题,指出:科技的意识形态的辐射功能、仿真的幻像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是生成机制中最重要的3个支撑点,它们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传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时代,身体美学与消费主义的耦合使得身体既是消费对象也是消费主体,性别异化现象是身体审美过度消费的结果。当正常的身体审美不再能引起观众审美惊奇时,影视剧中便出现了一批性别错位的类型人物,这些以小沈阳、李玉刚等人为代表的性别异化现象,既是身体过度消费在影视剧中的集中反映,又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看来,阅读经典似乎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虽说草根时代属于精英的正统严肃的意义大多已被消解掉,然而大众文化于娱乐、消费的同时其审美的触须也频频伸向经典而须臾不离.  相似文献   

9.
占琦 《东南传播》2023,(6):107-110
社交媒介视觉文化转向使脸成为权力运作密码,颜值成为资本施展空间,资本和权力以脸为维度建构起合理性,通过颜值审美的符号话语逻辑生产编织资本与权力的神话体系。社交媒介选择性呈现颜值,遮蔽颜值原生态,建构颜值范式,使脸从单纯的“身体—情感”符号异化为“身体—资本”符号。媒介、资本与技术的完美谎言下,个体沉迷于滤镜重塑的颜值高光,沉溺于符号自我与虚体自恋的社交狂欢,颜值消费消解了大众审美文化。边缘群体的颜值审美抗争也以收编而告终,引发群体容貌焦虑,现实身体式微。  相似文献   

10.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石健 《新闻窗》2011,(5):28-29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文化审美诉求处于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包围和影响下,加之科技助力,新媒介层出不穷,文学式微,报纸受到巨大冲击,报纸文艺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这种单一化的审美引发女性"容貌焦虑"现象愈发突出,美容技术的提升、男性的凝视和女性的自我迷失等是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的诱因,"完美"网红形象诱惑、"体象障碍"、消费主义等"绑架"了审美文化,但是网红经济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暴力美学"所激发的"审丑转向",以及"单一标准"物化的"刻板印象"等是对这种"单一化"审美文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市场进入流量的存量竞争阶段,具有庞大消费潜力的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逐渐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而互联网平台文化的三俗化一直作为"小镇青年"这个曾经主流叙事的宣传对象的污名标签。这种话语上的嬗变作为消费主义的产物,在当今的中国不断割裂着政治话语中"青年"的意象。通过揭示小镇青年这一被消费文化边缘化的群体所遭受的符号规训,或许可以为统合城乡青年话语体系提供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渐渐凸显,关于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冲击之争也甚嚣尘上,然而二者在冲突之下似乎又有融合与借鉴,到底是精英文化在借用"大众"外表收复失地还是通俗文化盗用了精英之名乘胜追击,对精英文化进一步销蚀?只有从消费主义的背景和视觉文化的本质特征入手,才能透过现象看清这些新"消费偶像"的本质。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视觉盛宴,本质上都会有意或无意的造成对精英文化的销蚀。  相似文献   

16.
身体作为知觉与行动的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在媒介技术的飞速更迭中解构并重塑,摆脱旧的媒介中介地位,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也随着媒介虚拟性提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在身体美学视域下,分析媒介诱导性广告数量增长,兜售外貌;塑造统一审美模式与风格、传递固定的身体标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女性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并分析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体神话,认为消费社会环境下媒体应承担责任,培育更强的身体审美能量与身体审美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媒介形象,打破女性附属品地位的恶性循环,解放被束缚的女性思想与命运。  相似文献   

17.
近年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这种社会审美的形成,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所接受的结果,符合了女性对男性的构想。同时,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身体"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银幕男性在时代审美和身体需求之间,在内外合力之下形成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我们占有着形形色色的物品并将自己物化成商品,被自己和他者消费着。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研究者们认为,广告是大众文化的最喧哗者,广告及其媒介正在制造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有人把此称作消费主义中心论。理论批评大多直指广告的消解作用,即广告对伦理道德的、审美的乃至观念和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破坏力或者说颠覆力,而其途径则是对各式情感的利用与破坏。  相似文献   

19.
一、"媚俗"与"模拟美学"我国学者彭锋在分析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时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①在大众传媒"媚俗"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网生代在21世纪以来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二次元文化受众,正是其中特征鲜明且影响日渐扩大的一个群体.这类群体之所以具有与传统受众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文化接受方式,是因其通过消费主义的狂欢,来完成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消极反抗,争取文化话语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