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假借义与语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就具体的词而论,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字本义是造字时字形所蕴涵的意义,它包括构形义和记词义。构形义是汉字字形组合构形的意义;记词义是汉字字形所记录的观念或语词的意义,就是一般所说的词本义。汉字的构形义与记词义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构形义等同记词义,一种是构形义不等同记词义。构形义等同记词义的字,多是记词义有形可象的字。构形义不等同记词义的字,多是记词义无形可象的字。把构形义当作记词义以及用词义引申关系来说明构形义和记词义的关系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多义词有几个意义,从词义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有的是本义,有的是转义。转义是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卫星电视教材《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把转义分成三种类型:引申义、比喻义和形容义。我认为这种分法存在着漏洞,并且教材在举例上也有不当之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对形容义的疑问教材给形容义下的定义是:“形容义是形容类似现象而产生的意义。”所谓类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致相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为转义的形容义与原义之间的关系是大致相像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下教材给比喻义下的定义:“比喻义是由打比…  相似文献   

4.
<正>一、以形索义及其应用条件1."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汉字属表意文字,早期汉字因义构形,形义是统一的。这样我们在探求中学文言文实词词义时,就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探求本义。再以本义为出发点,进而探求引申义。"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5.
古今字在汉字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论语》中出现的古今字进行了探讨,发现古今字出现情况有三种:古今字都出现、只出现古字、只出现今字。古今字所承载的语义情况大体有五种类型:古字表假借义,今字表本义;古字表引申义,今字表本义;今字表示某一引申义,古字表示本义及其余引申义;今字表示由古字产生的假借义;今字分化古字的义项。  相似文献   

6.
形训,是根据字形结构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它起源于战国以前,盛行于东汉以后。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反映出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而本义又为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所以,分析字形结构常常可以考求出词的本义,而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更加准确而迅速地推求词的引申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如果  相似文献   

7.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一词意义弓l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本义、假借义和弓I申义有不同认定.但结合甲、金文对"趋"字形义的释读,"釐"之真正本义应为"以手扑麦脱粒",其"治理"、"家福"和"延"都是其引申义.在"釐"一词内部各个不同引申义当中,关系相对疏远的不同引申义受源于"釐"一词不同的词义特点(即所指客观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若忽略这点,词义引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文字假借.  相似文献   

8.
词义和字义     
对词义和字义以及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词义和字义的区别和联系,着重对它们的区别给予充分论证,认为:词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而字除了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可能有假借义和通假义。对教材中的个别论点进行质疑,给出看法。对教材提出修订意见,对古代汉语字典编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1.
[提示]一个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相关联的意义,甚至词性也不同,这就是多义词,又叫一词多义。一般说,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汉字中以形声字为最多,因此通过区分字的形旁来认识本义,不失为好方法,如“探”从“手”,“穼”声,意思是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东西。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朝见君王都在早晨,因此引申为“朝见”,从“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等义。尽管一词多义,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单义的,所以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词义。例如“扶”可释作“搀扶”、“扶持”、“拄着”、“带着”、“沿着”等,但它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中只能作“沿着”讲。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兼从文字、词义、词汇发展角度剖析文字假借现象,认力以借字的声韵表示本字的语源义的假借是一种特殊、有规则的假借,这种假借反映了汉语史上语源义不断分化、单音节新词不断增生以及两种原始性语义(本义、语源义)在词汇发展中合流的大势。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似一枝枝丫上的数朵花,每一朵花都来自于"枝丫",都与"枝丫"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在对一个"词义"的识记、理解、积累的过程中,要有"枝丫"意识,即整体观念,要学会从词的本义推断  相似文献   

15.
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称词义。就词义说,词的原始意义(本义)和今义有的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我们只掌握一些词的今义,不了解一个词的原始意义,即本义或者古义,那么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古籍中每一个词的确切意义,甚至有时就会歪曲原意。比如在《说文解字》里,“斤,砍木斧也”;  相似文献   

16.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17.
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在于辨识词的本义。汉字的形体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对于辨识汉字所标记的词的本义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规律。汉字不是某一个人或少数人在短时期内有计划地制造成功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事先定下一些规则,然后再按这些规则去造字。但是,人们可以  相似文献   

18.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19.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20.
《说文》是汉语史上今存最早的字典.所收的字和词多数并没有什么区别.字即为词.字义即词义。《说文》除了据形说义的本义,也有一些引伸义.甚或是假借义。今文《尚书》是历史文献语言最早的语料之一。许慎为了证成《说文》说义,征引今文《尚书》,共有144例。当然.这些范例并非都是本义。今文《尚书》单音词的总量约1550个左右.有本义义项的单音词比例较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本义义项不曾被《说文》引用。本文拟就《说文》说义和引自今文《尚书》的文例,作些比较分析.以探究两者词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