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释"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舍”字的金形体,“舍”字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2.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3.
释"告"     
本分析了“告”字的甲骨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4.
释“竟”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 ”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 ”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5.
释“岳”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6.
释"岳"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7.
释"克"     
“克”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兽皮状,而字形最上方似米粒状的小点或一短竖,为兽被杀后口中流出的血状。“克”一词的本义“胜”义,在形体表现时反映的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即兽已被杀死,口中吐血且兽皮被剥之状。《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中有关“克”的形体分析和词的本义解释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8.
“孚”在甲骨文里习见,其形体上从倒手状,下为子形。将其隶为“孚”已无异议,但是关于此字的本义,学界比较倾向于“俘虏”说,即为“俘”的初文。但有些学者还是提出了疑问,因此,此字的形本义至今未有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9.
释“習”     
本文分析了“習”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上为扫帚状下为“日”,当为会意字。“习”的形体义为日出天亮以后,人们便起身拿起扫帚扫地。“习”一词的本义为重复义。  相似文献   

10.
释"耿"     
本文分析了“耿”字的古文字形体,“耿”由“耳、火”这两个部件构成,并以“耳热”会意。“耿”一词的本义为耿直不安,而“耿”的形体构造,正是以这种强烈情绪的外表特征“耳热”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12.
动物大聚会     
一年一度的森林Party开始了,各种动物都来到森林中。请你仔细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它们都在哪儿?请你在每个“口”字上添两笔,组成8个汉字(注意:添加时看准“口”是在上方,还是在下方)。动物大聚会@张静  相似文献   

13.
释"竟"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干"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干"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14.
一、依据造字法的规律理解词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造,有一部分是用形体表示意义的,也有的全部是用形体表示的。因此,根据字的形体来推知字的本义,再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等义,这是解释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比”字,从形体上会意为两人紧挨在一起,本义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尤其是形声字,在古汉语中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教学得法,对学生理解词义更是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5.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16.
释“喜”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 ”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17.
“恒”字的甲骨文形体为月亮位天空之中状,篆书“恒”的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恒”的形体分析不确。不过,《说文》“恒,常也”的解释作为“恒”一词的本义是可信的。“恒”一词本义的发生背景和月亮有关,所谓“恒”的“恒常”本义是指月亮在天空中运动与有其规律性。“如月之恒”,即象月亮那样恒常(运动),比喻生命有常,而不是其相反的变化不定的无常状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只谈词本义,或把字本义混同为词本义.本文试从文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字本义同词本义的联系和区别.字本义是汉字符号的形体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而书面语中,字是记录语言中的词,这时,它代表的是词本义.字本义研究,属于文字学范畴;词本义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字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字的形体形象,词本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字本义与词本义在结构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字本义与词本义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但又不一一对应.掌握字本义同词本义的区别,对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止宫休舍"一句里的"舍"字,向来有两种不同释义:房屋或休息。文章通过文献对比、语法分析和联系语境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舍"在该句话中是房舍义。  相似文献   

20.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