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八面来风     
利玛窦古地图展出中国被标为世界中心据美国《西雅图时报》近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  相似文献   

3.
近世儒教与基督教的会通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初着僧袍,后改儒服,援引中学解释天主教,企图融合儒耶两教。在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上说,利玛窦的贡献非凡,他不仅带来了依附在基督教上的西方文化,也传播了西方的数学、地理、天文等科学知识。儒耶两教真正的交流自此开始。在利玛窦来华之前,唐代贞元九年有基督教分派景教进入中国,“虽以尊君事父相号召而欲与儒学伦理妥协,但终究谈不上与儒学的会通”。在利玛窦来华后,会通儒耶两教,  相似文献   

4.
1727年,俄国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作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到北京学习满汉文字,揭开了近代欧洲国家留学中国的序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对传教士团职能进行了调整,决定从1864年起不再派遣随团学生.在这130余年间,俄国来华学生络绎不绝.对这些俄国留学生来华的背景与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其教学和管理诸方面的特点,考察其返回俄国后的活动,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中俄文化关系①.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西雅图时报》1月12日报道,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400多年前绘制的一幅地图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展出,这幅珍稀地图将中国标示为世界  相似文献   

6.
自从16世纪下半叶葡人发现海路之后,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渐渐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从第一部先秦典籍《大学》和《论语》部份篇章被译成拉丁文到徐光启和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出版,宛如繁星点点嵌缀在中西文化的苍穹上,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中钱德明编著的18世纪著名的巨篇《中国杂纂》就是这点点繁星中的一颗明星。这部4开本16册的鸿篇,从1776年出版第一卷到1814年第16卷付梓为止,前后耗时40年,它是在天主教耶稣会一批学者、史学家合作和支持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受罗马教廷指派于15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澳门、广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直至病逝于北京,时间长达28年。期间他习说汉语,完全以中国的方式生活,并利用渊博的学识开创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新局面,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明朝在中国留下的是一个政权高度集中"、闭关锁国"以及科技发展缓慢的历史印象,所以明朝也给人们留下了科技文献双向交流缓慢的印象,但事实上明朝依然在以传统方式——官方赐书、贸易求书和新生主体——西方僧侣为载体,进行着文献传出和传入,如天文领域里的《大统历》和医学领域里的《本草纲目》等的传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等的传入。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许多第一是由传教士完成的,报刊业即为其一,名报学史家戈公振云:“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实非虚言。传教士即是其中重镇,所办中报刊名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西闻见录》等,尤以《万围公报》为,外中有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知名。传教士所办报刊对于输入近代新闻理念,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王中茂 《兰台世界》2012,(18):48-49
所谓保护西教政策,即清政府保护近代来华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及其传教士的政策,其主要方法是向地方官员实行问责。保护西教政策以《北京条约》签订为起点,以天津教案、庚子事变为标志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出版视野》2007,(2):45-45
最早发明汉字拼音的人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金尼阁于1610年来华。于1618年回欧洲募集了7000部图书带到中国。并转赴晋、陕开教,他在山西结识了精于小学教育的韩云。两人经过半年研究,将成果整理为初稿。在泾阳,他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王征。他们三人“互相质证细加评核”,在利玛窦等传教士学习汉字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修订编制成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字汇,时为1626年。人称“利、金方案”。  相似文献   

12.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历史档案》2004,(1):117-117
本刊讯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北京语言文化中心合作编辑的《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史料》一书 ,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所辑档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按时间排列 ,从顺治元年 (16 4 4年 )到道光三十年 (185 0年 )。从文种上看 ,有皇帝亲笔朱谕和以皇帝名义下发的谕旨 ;有臣工奏报给皇帝的奏折、题本等 ;有官衙之间的咨呈文书 ;还有官衙内部存抄备查的簿册和西洋天主教传教士上给中国皇帝的礼单及在中国购置房屋、土地的原始契约等。全书分上下两编 ,共 4册。上编 3册 ,反映清…  相似文献   

14.
哈晓斯 《传媒》2002,(3):57
出国前不少人担心吃不惯西餐,带了一兜方便面以备不时之需,出国后发现完全是多此一举。欧洲的中餐馆遍布各地,初到意大利时,发现这里的中餐馆门前多挂有大红灯笼。意大利天主教工会(CISL)下设的社会保险机构(INS)一位先生介绍说,中国移民大多从事餐饮业,在意大利哪怕是边远小镇,也可见到挂红灯笼的中国餐馆。当地中文报纸《欧洲时报》的广告版上中餐馆的招聘广告最多,据说像罗马、巴黎、柏林这样的大都市,都有数千家中餐馆。  相似文献   

15.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16.
《科技编辑研究》2003,15(1):32-32
1.境外传教士所办第一份中文期刊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日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该刊每期五至七页,约2000字,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中文报纸始于何时,史载甚少。鸦片战争后,各国纷纷来华通商,上海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12月,英传教士林乐知和傅兰雅等人编辑出版了近代上海第一种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先为一页,后扩大为四页。首船期,次新闻,再次《京报》消息连载和广告等。报纸采用机器印刷,异于1838年9月广州出版的《各国消息》的石印版。在报纸的编辑和版面的安排上,与旧时的《京报》相比,也已有了改进,最  相似文献   

18.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开中国近代出版史,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繁忙活动,特别是1860年以后,美国派遣2500名大学生来华传教,千方百计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促使西方文明同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相撞,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近代文明向前发展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丁韪良就是其中之一。1827年,丁韪良生于美国一个神职人员家庭,父兄均为牧师,文化底蕴深。他在美国印第安那州邦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受美国北长老会派遣于1850年来华传教,1916病故于北京,享年92岁。丁氏在华60年,在新闻出版方面,先后任美华书馆经理、…  相似文献   

19.
李岚 《历史档案》2006,(1):92-98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是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晚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经历了清末、民国直至上海解放,历时77年零26天,出版25600(25599)期的《申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创办了首批中国近代报刊。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就是《申报》。《申报》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全盛时期以及衰落时期。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明确办报宗旨为"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使《申报》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申报》因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