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2.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3.
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又称折子、奏贴或折奏。因以折本缮写而得名。其特点是无官印。奏折之称最早是于顺治十三年,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后雍正皇帝即位后扩大了使用范围,除了康熙时期有奏事权的地方的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员亦允许上奏折。  相似文献   

4.
明初,京内外大臣皆以奏本具奏,但因奏本用细字,字体必须用洪武正韵,又要于末幅标明字数及用纸张数。所以,永乐年间出现了书写较为方便的题本。自是题本、奏本并行。奏本自明代洪武年间定制至清代乾隆十三年废除,行之近三百八十年。对奏本是否用印问题,长久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清承明制,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清代典籍认为这是沿自明代的规定,如《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42《通政使司》载:“乾隆十三年谕:向来各处本章,有题本、奏本之别。地方公事,则用题本;一己之事,则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其式沿自前明。”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23亦载:“顺治二年,命各衙门皆缮本章,而有题本、奏本之别。公事用题本,一己之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沿明旧式也。”但据笔者考证,明代奏本不但可以奏公事,且规定必须用印,而公题私奏和奏本不许用印的规定,是雍正二年才开始实施的。  相似文献   

5.
<正>奏折作文文书,始于清朝。奏意即进,中国古代凡人们言情于上,均可称奏。秦初改书为奏,奏才成为臣子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自汉迄明,上奏文书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奏议、奏疏、奏章等。清代奏折制度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康熙朝廷,清朝已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在例行的题本、奏本之外,皇帝还任命一些事情,用密折报告一些官场隐私和民间动态,以便更加机密、快速地了解政情。查动官吏。雍正时,奏折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可用,其他科道官员,甚至周知也可密折奏事。  相似文献   

6.
清代奏折均署有具奏人姓名和具奏日期.而片、单一般不再署明姓名及日期。因此,片、单一旦与奏折分离,其具奏人和时间就只能根据相关史料加以考证。倘若不加详细分析.对片、单的认定难免出现讹误。笔者认为《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4辑对第801件和第875件两片的认定就有错误。该二片的具奏时间应分别为嘉庆八年和十二年,不应收入该书。  相似文献   

7.
胡鑫 《兰台世界》2024,(4):152-154
马政系研究清代问题之重要议题,对马政的研究也折射出兵制、驿传和财赋制度。清代马政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边疆形势发展的结果。奏折又称折子、奏本,为清代独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是清代一种重要制度,研究问题,利用奏折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军机处为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是清朝重要权力决策机关。现以《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为中心,对于清代马政中官马的来源、管理和调拨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此资料出版以来对于研究此类问题的首次利用。  相似文献   

8.
奏折功能考     
奏折是清朝的一种文书,简而言之就是臣下给皇帝的机密报告,"因用折叠的纸张缮写而得名。"[1]奏折最早出现于清顺治朝,当时只是适用于少部分亲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21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正《清宫扬州御档》收录的近6000件奏折件中,有为数不多的与明廷阁部史可法相关的折件,其中顺治朝6则,乾隆朝5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既真实反映了清廷统一中原的历史瞬间,也留下了顺治、乾隆帝对史可法的评价与褒奖。笔者以相关清代奏折为线索,试分析史可法的民族气节。清廷的劝降与史可法拒降《清宫扬州御档》一书首篇收录的《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即为史界炒得炙热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影印件)。  相似文献   

11.
冯亚 《兰台世界》2014,(4):41-42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劝农垦荒,是清初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馆所藏清代档案中,有许多关于屯垦的史料,现选出顺治间部分题奏本章,按年编排发表。这些文件,不仅反映了劝农垦荒的情况,而且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及人民反抗斗争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专题史料除注明出处者外,均选自顺治朝题本。  相似文献   

14.
奏折制度是清代独有的官文书制度。由于奏折往往附有皇帝的朱批,内容又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记载,所以史料价值甚高。奏折始见于康熙朝,目前,康熙朝朱批奏折分藏于北京、台北两地。七十年代,台湾故宫博物院将该院所藏的康熙朝朱批奏折影印出版了,全书共9册(其中最后两册为满文奏折),命名为《宫中档康熙朝奏折》。1984至1985年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该馆所藏史料价值较高的1千多件康熙朝汉文奏折与《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中的2千多件汉文奏折汇集一起,分8册影印出版,命名为《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以下简称《奏折汇编》)。  相似文献   

15.
奏议是古代臣下向君王或朝廷言事的公文。数千年来,名称繁多,但体制均大同小异。远古至商周时代,有奏议之实,而无奏议之名。战国时,奏议始称上书。在秦代,臣子的上书也称奏。汉朝制定礼仪,则有章、奏、表、议。魏晋南北朝增加了启和笺。唐宋时又有榜子、札子。元代奏议大体沿袭汉制。明、清奏议有疏、题奏、表、奏本、弹、疏、启、揭帖、奏折等。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为庆祝日本冲绳县公文书馆成立五周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日本冲绳县公文书馆共同举办的“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展”于8月1日在冲绳县公文书馆公开展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提供展品80件。其中有49件是琉球国王向清朝皇帝进呈的表文、奏本。最早的为乾隆二年(1737年)琉球国王尚敬为遣使进贡事的奏本,最晚的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琉球国王尚泰为遣贡使毛精长等入京进贡的表文。另有25件录于《史书》中的雍正及乾隆时期的琉球国王表奏文。其主要内容为进贡谢恩、贺皇上登基、祭奠故皇进香、谢册封为王、谢赐御书匾额及物品、谢…  相似文献   

17.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18.
四川平武县唐开兰条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专题所收唐开兰条陈,现藏馆藏道光朝录副奏折内政类,系原件的抄本,无具文日期,亦未见代奏衙门奏折。但道光二年九月初八日上谕有:“唐开兰所陈迩言一策,本日未据都察院奏递,署于明日呈览。”故唐开兰条陈应于道光二年九月初九日奏呈。作者唐开兰情况不详。在条陈中,唐开兰在陈述自己的主张时,涉及到当时四川的商品经济发展、吏治败坏、士风浇漓等多方面的情况,故予选录,以为研究者参考。——编选者 吕小鲜  相似文献   

19.
孙宏年 《历史档案》2005,(1):124-126
清代,中国与越南多次互派使者,这在清朝档案中有所反映,一份被定名为《安南国陪介范谦益等奏呈庆贺诗三章折》的雍正朝汉文奏折就是其中之一。这份奏折现已收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但并未标明该奏折的具奏时间,而是列入了“无具文时间奏折”之内,按照具奏人姓氏笔画顺序编在第32册、第177号。笔者拟根据中越有关文献,考证其具奏时间。  相似文献   

20.
咸安宫官学,原系雍正年间为教育内府子弟而设,后亦于八旗子弟中选俊秀者入学,是旗人进入官吏体系的培训机构和重要途径。咸安宫官学的兴衰变革,反映了清廷选拔人材标准的变迁、官方教育制度的沿革,是清代文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乾两朝正是成安宫官学建置之初,从课程设置、师资选拔,到学生考试、教习议叙,各种制度在摸索中逐步成型。这一时期,也是考核最为严格、成就学生最多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咸安宫官学最受清廷重视的时期。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务府奏案、内务府奏销档中选辑相关满汉文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