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人们在太平洋东北部的一个海底“黑烟囱”——热喷泉里发现了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在温度达121摄氏度的环境中生存,比原先发现的生命物质可以生存的最高温度纪录提高了8摄氏度。这种耐高温的细菌被命名为“Strain 121”。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海底为什么会有石油?海底的石油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由于海洋中有着大量的藻类生物和鱼类、软体类动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的遗体后来就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最后与外面的空气完全隔绝,造成了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厌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了石油。地洞里为什么冬暖夏凉?其实,地洞里的冬暖夏凉是相对于地面温度而言的。地面由于能吸收大气中的热量,或向大气散发热量,所以温度变化总是很大。而在地洞中,因为地下的岩石、泥土都不能直接吸收大气的热量,而且也不…  相似文献   

3.
海底石油滚滚来,这话一点不假。国外科学家估计,海底石油的储量约有13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而且新的海底油田还在不断地发现着。海底石油是怎样形成的?众所周知,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它是生物死亡后被埋入砂里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被一种无氧细菌分解成淤泥,经过漫长的岁月,淤泥逐渐加厚而形成的。海洋中生物的数量之多,极为惊人。有人估计,欧洲北海区在300年内的捕鱼量就可形成相当于喀尔巴尔山北麓的加里西亚油田的储油量,而这些鱼仅仅是一海区鱼类的细枝末节。何  相似文献   

4.
毗邻印度洋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素有奇海之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在红海海底发现了四座“烟囱”。这些“烟囱”又深又长,宽仅数米,科学家们称之为“海底深洞”。从“深洞”里溢出的热水温度高达56℃。在“烟囱”附近还生活着一些奇异的生物群落。科学家还在位于红海的阿特兰蒂斯(Ⅱ)海渊的200米深海底,发现水温为59.2℃、但盐度却达257的为大洋7倍的海底盐泉。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有的地方海底水温竟高达几百摄氏度以上。同样神秘的“烟囱”也在大西洋多处发现。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水下2500米深处的…  相似文献   

5.
咨询台     
《山东教育》2009,(6):54-54
夏季怎样预防“冰箱性”腹泻? 夏季,因吃冰箱里的食物引起的腹泻多了起来。虽然冰箱的冷藏或冷冻层都是低温环境,但也会有细菌生存。细菌按生长适宜温度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嗜温菌:在10℃-45℃的环境中生长,而最宜温度是37℃-38℃;嗜热菌,可在40℃~70℃中生长,最宜温度是50℃~55℃;  相似文献   

6.
据2012年1月21日《科技日报》援引新华社东京2012年1月20日电,在日本一座矿山地下生活的一种细菌比已知的最古老细菌还要古老。此前,关于生命起源的最有力假说认为,地球最初的生命是约40亿年前在深海海底热水喷出孔附近诞生的。据报道,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位于鹿儿岛县北部的一座矿山。在其地下300m深处的一处有约70℃的温泉流过的岩石上,采集到16种细菌,分析了它们的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导入法。例如,教“热胀冷缩”时,先演示“热喷泉”实验。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瓶口塞有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喷出,就像喷泉一样。教师演示完毕,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会从瓶里喷出来?学生看了实验十...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不断地发出大量的热,使地球成为一个大热库它主要通过火山爆发、喷泉、温泉等途径,源源不断地把内部的热量带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热能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球表面的热量大约相当于1000亿桶石油燃烧放出的热量仅地表以下10千米范围的地热储量,就相当于现在世界能源年消耗量的400多万倍在目前条件下,地热能可利用的主要是地热蒸汽和地下热水,我们称之为“地热资源”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发现的天然温泉就有2000处以上,温度大多在60℃以上,个别地方达100~140℃在西藏、云南等省还发现了地热湿蒸…  相似文献   

9.
问与答     
《科学课》2004,(9)
问:地球上有多少细菌?答:光在你身体里就有100万亿个细菌,而所有动物(包括人类)体内的细菌还不到所有细菌的1%。从离地6公里的高空到海底以下11公里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找到细菌,不过大约92%-94%的细菌都生存在土壤里。估计约有5×1030个细菌都挤在这薄薄的一层土壤里。假设每个细菌有一便士那么大,你可以堆起高度为1万亿光年的钱堆。这么大的数字对于细菌的生存来说很重要。它能使细菌通过突变来应付环境状况的变化。英国《焦点》月刊2月号文章问与答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地理教育》2014,(5):62-62
海洋中的淡水主要有极地冰山、海底喷泉、化石淡水等形态。在陆地淡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海底淡水”无疑给人类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1.
配制以甲苯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通过厌氧条件下的驯化、富集及双层平板分离,从石油化工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对甲苯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兼氧光合细菌菌株AQ-02。该菌株在54h内能完全降解100mg/L的甲苯(28℃、15%接种量),通过形态特征分析、16s R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为荚膜红细菌属(Rhodobacter Capsulatus),其在甲苯初始浓度为100~250mg/L、温度20~30℃、pH值6~8范围内能有效净化甲苯,48h甲苯降解率为26.8%~76.0%。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影响菌株降解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初始甲苯浓度、pH值均对降解甲苯效果有显著影响。影响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为:温度>pH>甲苯浓度>接种量。菌株降解甲苯最优条件为:温度30℃以上、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甲苯初始浓度100 mg/L和15%的菌种接种量。其对苯系物中的二甲苯具有一定降解效果,能在60h内降解浓度为100mg/L的二甲苯。实验可为苯系物污染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高效、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的功能微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苯酚是一种有毒、容易被空气氧化、腐蚀性很强的化学试剂,在市场上购置的苯酚试剂一般都是盛装在500mL棕色细口瓶中,其熔点只有43℃,常温下呈固体状态,有一定的硬度,便于贮存和运输。但是,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工作人员对于细口瓶里的一大块固体倒不出来,挖不能挖,敲不能敲,砸不能砸,取用极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人将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介绍如下。a.取1000mL大烧杯一只,装有1/4体积的热水(60℃左右),将盛放苯酚的棕色细口瓶放在热水里,让其慢慢熔化,如果水冷却还可以更换热水,保持苯酚的熔化温度…  相似文献   

13.
据勘探,海底石油约有1350亿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 5%。如此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是怎么形成的呢?海洋中有大量鱼类、软体类动和其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死后,遗体同江河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有机淤泥”,日积月累,有机淤泥被一层层掩埋起来。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地层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到最后同外面的空气隔绝,形成一个缺氧环境,加上深层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有机质便被厌氧细菌分解,最终形成石油。但此时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因为气候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间孔隙很小,形成页岩、泥岩;…  相似文献   

14.
师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同学们面前摆着3只不同的杯子 ,如果分别倒满热水 ,它们的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 ?[评点 :提出研究的问题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 ]生 :保温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慢 ,因为它能保温。生 :瓷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比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快。生 :不对 ,是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师 :到底是哪个杯子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 ?我们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评点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生 :通过实验 ,我知道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  相似文献   

15.
用接近0℃的冷水浸泡冻肉,解冻效果最好.冻肉的温度在0℃以下.若将它放在热水中,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温度很快上升到0℃以上,此时,内外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热传递的速度也就下降了,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吸收热量而形成硬核,成为“夹生”状态.若将冻肉放到冷水中,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镁盐絮凝剂对海底污泥进行改性,研究改性海底污泥对印染废水脱色和COD去除的处理效果。实验考察改性后污泥投加量、反应温度、搅拌时间等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较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50m L 100mg/L模拟废水中,当改性后海底污泥投加量为0.5g、吸附时间为40min、反应温度为35℃时,废水的脱色率可达96%以上,COD去除率为82.2%。  相似文献   

17.
题在野外施工中,需要使质量m=4.20kg的铝合金构件升温.除了保温瓶中尚存有温度t=90.0℃的1.20kg的热水外,无其它热源.试提出一个操作方案,能利用这些热水使构件从温度t=10.0℃升温到66.O℃以上(含66.o℃),并通过计算验证你的方案.已知铝合金的比热容c=0.880×103J·(kg·℃)-1,水的比热容  相似文献   

18.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如果针筒垂直向上,就是一个喷泉的雏形。要形成压强差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减小容器内部的压强,二是增大容器外部的压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容器内部气体的量,或者降低容器内气体的温度来降低容器内部气体的压强。可以在液体表面加压来增加容器外部液体的压强。化学上的喷泉实验是融合了物理、化学知识,利用化学方法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例析(2004年兰州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现代化城市中有各类喷泉…  相似文献   

19.
《父母必读》2013,(8):150-151
《神秘日志·海底100天—"鹦鹉螺号"海底大冒险》 新世纪出版社(一米阳光童书馆) 推荐理由:这本带着海腥味的手稿,是一个名叫贾提克斯·里赛普斯的男孩在"鹦鹉螺号"海底探险的航行日志。手写体日志中,不仅有曲折离奇的经历,更有大量详实的有关海洋地理、生物、航海历史的人文自然知识。  相似文献   

20.
在太阳西下的乡村,总会看到升起的袅袅炊烟,可奇怪的是,在数千米的深海也有不时升起的“炊烟”。这个地方位于南太平洋汤加岛、斐济岛和萨摩亚岛之间的海底。那里布满了热液(温度很高的液体)喷口,从这些热液喷口里喷出神奇的深海“炊烟”。这些深海“炊烟”可不是普通的烟,而是高温高压的液体。这些液体有黑白之分,黑烟表明液体温度很高,可达到300℃~400℃,因为其中溶解了硫化铁等物质而呈黑色;而白烟的温度要低一些,它里面溶解的多是钡、钙等硫酸盐,因此是白色的。当从地壳喷出的热液遇上海底的冷水时,会有金属矿物质沉淀析出,并且堆积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