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一大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散文化寻根小说,深刻地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精神——尤其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超脱的审美化艺术人生,体现了道家“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寻根思潮的背景下,阿城小说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成为文坛上一道新的风景,他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丰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同时,这也是阿城对文化寻根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阿城是"寻根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来观照、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就是使创造主体"浸入"中国文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气",从而去看取世界,表现世界.具体表现为静现默察的观照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理解方式,静和虚(或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城试图从社会批判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文化思考与批判的维度。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历史到人生,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尤其是在个体层面,阿城"寻根派"小说文本注重文化审美的现代性思考,其具体表现主要是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以及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来观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道家和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底色。金庸小说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在用武侠这种文学样式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使命方面,金庸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植根于中原,两千多年来对中原地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小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元素,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破译道家文化在中原小说创作中的遗传密码,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宝贵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原小说的文化品位,繁荣当代中原小说创作;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解读作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阿城认为:中国小说的性格是世俗,中国小说是随着世俗一路下来的,只是在"五四"以后小说被拔得很高,转成了反世俗;"五四"以来,中国小说一直为"载道"所累,中国小说被"道"压得半蹲着.1968年,阿城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试图以小说的世俗性和营造虚实相生的诗境消除载道文学的语法的权力化、内容的严肃性和意义的确定性,让小说还原本真、回归世俗,叙述民风之盛衰,预示中国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字里行间饱蘸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阿城的小说无疑把八十年代的小说带入了新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9.
潘惠 《文教资料》2007,(6):122-123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故事体现了道家的一些思想。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被认为是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模仿,也被人戏称为"无根"的文学。笔者通过对马原和余华两位作家的分析得出,先锋小说的非理性成分,即包含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因素,又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溜索》是当代名家阿城的一篇小说。它保留了小说的共性,又独具作家的个性风格,构思巧妙,语言文白交杂、简而不寡,充满了诗意和韵味。陈艳老师的教学抓住了单元训练目标中的"分析小说语言特点和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项,带领学生探究小说共性、品味语言个性、尝试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当代俄罗斯作家波将金小说《任由摆布》译介中国。作家在小说中探讨了自己大多数作品中所反映的一个基本主题:探索各种方式方法完善俄罗斯人。"瘾君子的心智迷走"是作家主要叙述客体,因而小说可以定位为社会心理分析小说。作家力求在主题和叙事者选取上标新立异,以独特视角思索当代社会历时境况。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国民性"的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因此"国民性"并非为中国独有而是全人类的。再次"国民性"理论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落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鲁迅的阿Q仍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但国民性理论百年不衰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现代焦虑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即主体性召唤下的自我他者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1985年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革命年。这一年,随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些年轻新锐的作家致力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在当代文坛刮起了现代主义的风潮,而另外一些作家却选择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起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20.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