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初见《同是苍蝇,两种待遇》这则消息是在1994年6月29日。1994年6月27日《新民晚报》因它写的是“苍蝇”,所以当时并未特别注意。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它却是时时牵着我的记忆神经,迫使我不得不对它重新审视。应当说,这则消息是运用“以小见大”技巧的成功之作。 我们知道,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难以数计。大的事件固然可以反映大的问题,然小事就未必不能反映大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写者独具慧眼,在纷繁复杂的小事中去识别和捕捉。这则消息的成功,也就在于采写者在反映当今世界人为的生态破坏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当中,认识和捕捉到了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苍蝇代替蜜蜂传递花粉。苍蝇本是“四害”之一,人见人厌。大力扑杀之,才是常理。而台  相似文献   

2.
消息写作需要“新闻由头”,采写事件性消息只要及时抓住事件发生或结束的时间写稿,做到这一点不难。一般地说,采写非事件性消息需要“新闻由头”就有一定的难度,再说有些写稿人又容易忽略它,往往造成消息写作的败笔。因此,写非事件性消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揭晓的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参与采写的消息《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大令公庄村民问:解决俺村的问题还要花多少钱》被评为一等奖。回顾河北省“大令公庄事件”的报道,前后追踪历时近4年。这是我当记者以来遭遇的最硬的一块“石头”。这一事件拖延时间之久,领导批示层次之高,省、市、县有关调查落实队伍之庞大,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严重,确实令人震惊。这篇获奖的消息,只是整组报道中的一篇。这组报道揭示了大令公庄村问题7年久拖未决的要害———有关部门用“认真”的形式主义,对付领导的批示和群众多…  相似文献   

5.
1994年,我采写的《青工周茂林乘飞机按期归队》一文,先后获全国企业报第三届好新闻一等奖和铁道部基建系统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 此文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小”事反映出了“大”主题。 有同行问:“你当记者几年,怎么偏偏爱抓小事、小人物呢?”我说:“咱是小报记者,所以要从‘小’上下功夫了!”说实在的,近年来,我还真尝到了抓“小”字的甜头,其中获得的6件全国企业报、铁道报、太原市的新闻奖,都是“小”的功劳呢! 1993年,国内掀起铁路建设大干  相似文献   

6.
圈外的建树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做为通稿播发我采写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消息,由于它具有极其重大的新闻价值,此稿被评为1994年新华社好稿和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但这仅仅是一位记者所得到的荣誉,与这一重大发现本身的褒奖无涉。因为“重大地理发现”与“重大地理发现报道”毕竟是两码事。但我要说的是,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上,我既是重要的发现者之一,又是这一重大独家新闻的报道者。当然,我的最初发现是在科学家深入考察的论文中,后又经过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26日,由《新闻出版报》和《深圳商报》联合举办的1994年全国报纸头条消息大赛在北京揭晓。我和刘枫、任澄合作采写的《新疆“星火”“燎原”两企业整体内迁》一稿获二等奖。听到这一消息,作为作者之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事实的报道。是否善于抓取和报道有意义的事实,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刊载在《陕西日报》1994年10月6日一版的消息《专员县长为公厕剪彩》,就是这样一则很会抓取和反映有典型意义事实的好新闻。 其一,它报道了一件不多见的事实。新闻贵新,这“新”首先是体现在所反映的事实是罕见的。我不主张说“人咬狗”式的反常事件才是新闻,但是新闻事实确应该是不多见的。“剪彩”似乎也曾形成过风,报道它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在1993年度四川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我与丁姿英联合采写的消息《相濡以沫几十载,石油伴我度人生,川西北200对夫妻喜庆金婚银婚》荣获一等奖。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何以能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评委们的青睐?在采写上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笔者思索再三,以为主要是记者透过婚姻家庭这类平凡小事捕捉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反映了全社会渴望  相似文献   

12.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日常报道和新闻评奖中有一类消息异军突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就是记者在深人采访、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后写出的反映社会新动向、新趋势的消息,我这里称之为新动向报道或者动向性消息。在“使优秀消息多起来,让消息唱主角”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分析研究这类消息的特点和采写规律就显得很有意义。新动向报道常常是在看似无消息之处抓到的消息,在发生了多天的事实中抓到的“活鱼”,它给人新鲜、绝妙的感觉。同时,它也以其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紧紧抓住了受众,充分显示出它的高层建瓴、它的鲜明的导…  相似文献   

14.
自从沈从文在北京逝世,朱东润在上海病故,报端都没有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报导,新闻界和读者都敏锐地感觉到这是“知识分子贬值”的一个方面的反映,为之感慨,为之叹息。都觉得这种情况应该纠正,应该改变。《解放日报》主任记者张曙1988年6月29日采写发表的《为艺术鞠躬尽瘁正党风一生清廉——著名沪剧艺术家丁是娥逝世》这则消息荣获1988年度上海市好新闻作品消息类一等奖,看来不仅是因为消息写得  相似文献   

15.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18.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如实地采写问题报道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记者能够深入实际采写一些解决问题的“破题新闻”,可能我们的导向效果会更好一些。在这方面,我作过一些粗浅的尝试,略有所得。 一、在改革的重点上“破题”。1994年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言必谈“改制”。但也出现了重改制、轻管理的一边倒的倾向,对此不少新闻作了报道。但当时我想仅仅反映这些问题很不够,关键是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  相似文献   

19.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20.
陈芳 《新闻三昧》2003,(4):38-39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我与其他记者合作采写的《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的报道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追踪历时近4年的河北省“大令公庄事件”,最终凝结成这短短的900余字。采访的艰辛、曲折,是我做新华社记者以来遭遇的最艰难之事。这一事件拖延时间之久,社会影响之恶劣,领导批示层次之高,省、市、县有关调查落实队伍之庞大,这过程中表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