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是指在古书中同一时期并存的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只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人们习惯上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又叫古音通假。如“早”本义是早晨;“蚤”本义是跳蚤。两字意义不同,毫无关系。但是《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却借“蚤”为“早”。象这样的字,沿用下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就叫通假字。“蚤”通“早”。“蚤”是“早”的通假字,“早”是“蚤”的假借义。“蚤”是借字,“早”是本字。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4.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课本”)关于“注意古字通假现象”的论述,举例有失严谨,致使条贯纹乱,论证矛盾。课本指出:“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接着分别介绍了“通用”、“假借”和“古今字”。最后强调:“通假字中只有一些通用字和古今字可以互相通用,至于假借字只能是甲字通乙字,而不能倒过来把乙字写成甲字。如‘蚤’通‘早’。但‘早’不能写作‘蚤’的通假字。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仅就此段文字而论,固然无懈可击,但将这些“应该特别注意的”话同前面关于“本有其字”的“假借”的例证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通假,就是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例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厉通砺、被通披、涂通途、距通拒、旁通傍等。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碰到通假字和古今字这两种语言现象。比如,“旦回不可不蚤自来自谢项工”,“蚤”通“早”(《鸿门宴》)。“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许多同学对这两种语言现象无法正确区别,常常似是而非,张冠李戴。那么,通假字与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区别呢?通假字又称通借字,是在语言运用时一种临时性的同音借用或同音替代的现象。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本不相同,只是因为字音相同或相近,一个字被借用为另一个字,这就是通假字。如上例中,“蚤”本义为跳蚤,而“早”…  相似文献   

9.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古音通假”(通论)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  相似文献   

11.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通假字试论     
什么是通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某字表示某种意义,是有一定的。我们就管这个字叫本字,这个意义叫本义。但有时,本字与另一字所表示的意义本不相关,可是由于它们具有音近或音同的特点,由于某一原因,使用时不用本字,而借用另一字来替代它,以表示它的本义。我们就叫这个借用的字做通假字,所借用的意义叫做通假义。例如: A.①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诗·豳风·七月》②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之“生”字不需破读,本可解通,“生”字当解为生来,不必通“性”,且通假与否,句子意义没有实质差别。《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之“生”,指生畜,是“活”这个意义项语法化的结果,不必说“生”是“牲”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4.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15.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中,将陆游《示儿》诗中“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元”定为“原”的通假字。我认为这两个字并非通假,而是同义词的运用。古字通假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句子中按借字的词义去理解句意根本讲不通,必须按本字的词义去理解。如果那个词本身就具有那种义项,就不能算通假。  相似文献   

17.
说“属”     
“属”字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解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异很大。中学文言教材里“属”字出现的次数就不少。由于它牵涉到异读、引申、通假等问题,显得难以把握;再加上有的地方注释有误,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本文拟以中学教材为基础,从各种不同解释的相互联系入手,对“属”字异读、引申、通假的一般规律,作些分析和归纳。 《说文》:“屬,连也,从尾蜀声。”可见“属”是形声字。徐锴在《说文系传》里进一步解释说:“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王力先生采用直接释义的方法,把“属”解作“连接”,对徐锴的“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的“本义”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解释只着眼于字形,而于古书中查无实据,“以不讲为宜”(《古代汉语·编后记》)。不管徐说是否可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属”的基本义是“连,连接”。这一点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19.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借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中有36条明确注明“借音”性质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借音和假借有相同的内容。玄应所谓假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通假。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中学文言文的传统教材。篇幅较长,实词、虚词难点也比较多,句子变化又复杂,还涉及到通假、异读、词性转化和词义引伸。通观中学文言文篇目,象这样丰厚的文言文为数不是很多。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的古典文学知识水平,从顶真、准确出发,对该文中有关古汉语词语做了一个整理,对教和学是有所裨益的。兹分述于后: “为”字课文“学与教参考”(六),列举了有“为”字的七个句子,这样的作业题有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