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展好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计算机操作员和实用型人才,是中专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对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怎么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理论够用、实际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做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如何在学校中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培养更多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培养具备专业计算机技能的人才,成为当今社会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作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阐述体会。  相似文献   

4.
王克芳 《考试周刊》2010,(57):147-14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势必刺激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为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教育,计算机业的盛行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计算机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中职学校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让他们适应市场的竞争,成为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呢?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当前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诉求进行调查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四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四系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通过这一系列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信息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完善.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客观必要性,提出了对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穆小倩 《孩子天地》2017,(6):150-151
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计算机作为技术密集型学科,创新对其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小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科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新课改后小学计算机教学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将结合对过去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批判性思考及最新的计算机教学理论,从尊重学生计算机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合作探究等环节入手探究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超越了计算机专业学习只是培养计算机能力的局限,分析了在现代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的重要性,并对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践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力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很快,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不少计算机教师对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价值理解不够,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把握不住,在实践中浅尝辄止,言多于行。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人才就业现状的调查以及就业环境对学校培养环节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们职业学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的较量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进行下去,保证计算机安全可靠地运行是计算机工作者的不断追求。针对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给出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计算机文化素养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正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列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解计算机技术是用好计算机的基本条件,熟悉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素养的最终目标。计算机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遵循黑箱原理;注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环境复杂多变、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迅速、计算机设备的不断增加及配置的多样化,对于机房管理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如何结合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需求的变化,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调整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计算机设备的购置与升级换代策略,计算机机房管理的新方法,计算机机房管理的新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概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从事电脑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及其他电脑操作人员都必须养成良好的操作、管理个人电脑的习惯.信息交流给计算机病毒以可乘之机,病毒的侵入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检测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初级知识,其受教对象是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零起点)学生.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讲授内容上都已经无法涵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因此,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了我国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主动性。本文先是对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所具备的优越性,又分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子啊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详细对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对策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起点的提高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改革时期。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指出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的推进使计算机的应用遍及各个行业,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挑战。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大量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任务却有些困难。我们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应对策略,以达到更加有效地培养优秀计算机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快 ,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怎样把计算机应用到工业控制中去 ,这个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设计了以 PC机为主机 ,MCS-5 1为从机的主从复合控制系统。由 PC机发送命令 ,MCS-5 1经串行口接受命令 ,再把经调整后的命令送到并行的 82 5 5的 A口 ,通过一个驱动器接口电路 ,用以控制机械手的运动 ,实现平面的位置控制。本系统为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模型 ,其指导思想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Explai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 use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order to identify differences in determinants of supportive and class use of computers, path modelling was applied in a sample of 468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categorised in three levels: demographics (age and gender), computer experience (computer training, computer experience expressed over time, intensity of computer use), and attitude measures (general computer attitudes,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i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Supportive and class use of computer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same set of variables. Supportive computer use was mainly predicted by computer experience variables and general computer attitudes.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class use we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and gender. Yet, the degree of explained variance for class use of computer was considerably lower compared to supportive computer us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limitations of explaining complex forms of professional computer use on the basis of both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