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宋人沈括、胡仔、吴可、李壁、叶梦得等到清代贺裳、袁枚、薛雪等诸多诗家都言及过王安石改诗,今人钱钟书亦有论及。但这些论述多为点到式,言之未详。文章主要论述荆公改用唐人诗句为己有,探究其点化与窜改的内容、形式与性质。荆公改诗在原句与改句意义的承接关系上,有的反其意而用之,即较原诗意有反接或转折;有的顺承并强化原诗之意,使内涵深化与拓展。在仿用的方式上,主要有袭句、袭词或改字。在改用性质(程度)上,有点化、借用甚或剽窃。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好作翻案诗,早期的翻案诗多在立意上翻新,包括转移视点执其一端立论和推陈出新两种主要方式。这一类翻案诗多为咏史诗,"有所为而为"的写作态度使之精深峭拔,最见荆公襟怀,必须结合王安石的政治关怀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解读此类诗作,泥于字句很容易与原旨产生偏离。王安石晚期的翻案诗创作多为诗法翻新,主要包括反用前人诗意及典故、章法上的推倒扶起和句法上的前后反覆三个方面。此类诗为宋诗新变指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以往文学史研究多强调荆公体或半山体对唐诗的回归,对此多有忽略。  相似文献   

3.
集句联浅说     
集句联就是从诗词曲赋、碑帖、熟语、宗教经典中集录成句为联。联语要保留原文词句,浑然天成,另出新意,还要符合对联对声律、对仗、平仄的要求。 关于集句联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始于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何文焕在《历代诗话索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她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魏庆之《诗人玉屑》)。历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都要反复锤炼,推敲字词的生动、形象、贴切、华丽。所以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写道:“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贾岛的“推敲”故事,更是成为诗人铸字炼句的佳话。 在教学诗同时,我们也应细心体味诗人炼字的用意所在,要结合诗词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规律,咀嚼“诗眼”。有些字看上去倒也平常,但一经诗人洗炼的安排,就有特殊而深刻地表现力;有的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字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有的字点染了艳丽的色彩;有的字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有的字具有重迭映衬或反复递进的关系;有的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些富有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第25课是<明天,我们毕业>,文中有一句:"一到这个时候,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的天地,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这句中"喜爱的天地"后面用了逗号,笔者颇感不妥,应该改用冒号.  相似文献   

8.
刘金生 《湖南教育》2002,(22):44-44
一、通过诵读品味诗的词句之妙。诗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诵读中感悟出来。所以,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后两句的音调显然不一样。通过诵读,可以深入体会前一句的蔑视口气和后一句的豪迈感情。在“死”、“活”前都有停顿,就突出了两者性质的截然不同。“死”和“活”都是应该重读的,用来突出其表达效果。二、通过诵读理解诗的结构特点。诗歌的感染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9.
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或重要的作家,对当代以及后世必然产生巨大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或者后世对文学史上名家作品的接受,有的是有形的,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例如拟陶,宋代之后,直接标榜拟陶诗或拟陶某诗者不计其数;有的虽然没有一个"拟"字,但用其题或改换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如王维、韩愈、王安石各自的《桃花源诗》,虽然主题各异,但都有《桃花源记》明显的印记,这种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第五册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注均:“孔雀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高中第三册2000年版仅改“犹疑不决”为“流连往复”,改“汉人诗”为“汉代诗”,实同。此注谓两句“比喻”夫妇离别;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