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吐鲁番,那就是一个“最”——全国最热的地方。记得1980年7月,我从乌鲁木齐来到吐鲁番,是在将近午夜时分。那时候,汽车还没有空调,敞开车窗。一股火辣辣的热风从车窗外扑了进来。我用手摸摸,汽车表面烫手。我的嘴唇发硬,不得不用舌头舔着。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手指受伤的经历渐成淡淡的印象,随着母亲送我远行时那双拭泪的手在我心中定格,随着父亲在寒冷的冬日里将我的小手放在他的心窝渐成温馨的回忆,随着姐姐为我缝衣时那飞针走线的手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手虽偶尔激起我心中的隐痛,但多半唤起我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手就一直是我思考的主题。我惊叹手的神奇并且不断追问:手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3.
端文 《新闻记者》2001,(10):54-54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与听众 ,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获得许多知识 ,却也产生不少疑问 ,常见的有 :一是“孩”有多大?“孩” ,在《辞海》和《实用汉字字典》中说得极干脆 :幼儿。《现代汉语小词典》说 ,孩即“孩子” ,“小孩儿”、“女孩儿”。虽然 ,没有一本字典对“孩”的年龄作过“规定”。现实生活中不过延伸到小学生、中学生 ,无论如何不会达到或超过《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但是传媒却常有“创见”。前不久 ,黄陂路、淮海路口一工地发生一起金属架从高空坠落事故 ,一篇报道说“一个看上去20多岁的女孩已经倒地死亡”。还有一篇报…  相似文献   

4.
潘茂桐 《档案与社会》2005,(2):49-49,51
笔者年届五十有四,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现在通辽市档案馆内时常从事档案文件的著录标引和档案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每天都要正襟危坐在电脑面前工作一段时间。由经年累月地用右手三指执笔,变成双手十指并用在键盘上敲敲打打,随着“滴滴嗒嗒”的声响,一排排整齐的汉字档案条目在显示器的银屏上闪现。我常窃笑自己,已经创下了目前全通辽市专职电脑录入员的年龄之最;也常常回想起自己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从20年前初始的慕名,到今朝终于结为“挚友”的这段难忘的友谊曲。  相似文献   

5.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是从1972年21岁的时候开始给报刊写稿的,以后又去上学,1979年接着再写,1980年由消息、通讯转而写杂文和言论。在这期间,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其…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我更需要一双慧眼。”在北京当保安的何晨由衷地发出感叹。29岁的何晨曾一度认为从微博上、论坛上获取的信息准确度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如今,他更多地以“求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7.
罗西 《出版参考》2007,(3):32-32
在九寨沟通往成都的车上.我第一次看到春天下雪.事实上也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雪。作为南方人,我们都欢呼起来,正如在九寨沟看到那么蓝的水一样.心情是绝对的明亮.我从未有过如此洁净而悠远的心灵天空.就在这时.车停下来了.有一对藏族姐妹上了我们的车。经问.才知道她们是用歌声换“车票”来搭便车的,这倒也新鲜。于是,我们开始与双姐妹拉起了家常.她们说从家里出发,“才”走了5个小时.就拦到了我们的车.她们感到非常幸运.她们口中的“才”字.令我感慨.  相似文献   

8.
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关的日子,是我接触艺术和接受艺术教育的开始,那段生活自然就成了我人生道路中不能忘怀的经历.那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代,从“文革”后期的1973年恢复艺术院校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再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以小小的生命见证了它的始末。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部是渺小的,我们被历史巨澜推动着,不自觉地往前走着,我们成为历史之手的创造物,但我们也些微地改变着历史的某些模样。  相似文献   

9.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问:在中国文坛上,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主要表现在你出山很晚,五十多岁才开始进入文学视野;但起点又很高,几乎没有铺垫和过程,一步到位,文章和名字一下子就响亮了起来。对此,你自己是如何看待的?答:你只看到我五十一岁正式动笔,而没有看到我背后五十年的修炼,五十年的积累。以我的体验,对于从事文学来说,你曾经走过的任何一条路,干过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浪费,都能派得上用场。用一句成语来说,就叫“厚积薄发”。用一个汉字来描绘,就是“尖”。你看这“尖”,下面奠一个“大”,上面添一个“小”,就是说,因为基…  相似文献   

11.
1963年4月25日,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年的夏天,我也从娘肚里呱呱落地,降临在黄浦江畔。和“好八连”的情缘,就这样从与她“同岁”、与她诞生在同一座城市开始了。做学生的时候,就观赏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翻看了许多遍“好八连”的连环画,还读了不少讲连队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精神的故事。于是,脑子里满是“好八连”战士高大、威武的形象,对军人的崇拜、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与日俱增。那一年,我争取到了参军的机会,向武装部和接兵部队的同志提要求说:“我想到‘好八连’当兵去。”“‘…  相似文献   

12.
“超女”一火,“好男儿”又加油,“我型”开始“我秀”,大家都去“梦想中国”。观众一窝蜂跟着选秀走,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更没人看了。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志坚说他到阜新日报这三年多,整整“答”了三年多的“卷”,现在虽然这张“卷子”还在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但总算可以达到“交卷”的水平了——“我可以向市委、向全社职工‘交卷’了。”说起“交卷”,一向沉稳而内敛的陈志坚,脸上不易察觉地露出些微欣慰之色,他自觉成绩在及格以上。毕竟,这张卷子上的“考题”不浅啊。“我一上任,就有一种‘交卷’意识”2003年4月8日,陈志坚从阜新市海州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报社任职。当时他对组织上的安排感到很突然。1982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阜新市委办公室工作了11年,在清河门区委当了5年组织…  相似文献   

14.
王佩 《档案管理》2005,(6):92-92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睛的头巾。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是在…  相似文献   

15.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刘钦荣 《新闻爱好者》2011,(11):130-131
历史上的“名片” 我国古代拜见时投帖的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有身份的人,在拜访谒见时,为避“造访”之误.就开始用名帖来通报姓名了。当时名帖的质料是用削竹木制成.上面书写有自己的姓名.这种名帖称作“谒”。  相似文献   

17.
你也许,根本没听说过萧飒。她十七岁,便以“文学天才少女”的姿态成名,作品三次入选台湾《年度小说选》,分别是1978年、1980年和1982年——那一年,你出生了吗? 你很可能,知道杨惠珊,即使你没看过她演的《玉卿嫂》。我曾经与美国朋友坐在国贸里的星巴克聊天,他自称略谙中文,我信手一指对面的招牌,他认真地看了半天,念出—个“工”字,浅蓝眸子极其无辜:“那三个字太难了。”连起来是“琉璃工房”,正是杨惠珊的产业。从艳星到工艺美术家,华丽转身?啊不,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相似文献   

18.
黄斌 《声屏世界》2006,(5):66-66
在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了让记者的提问更能体现广大公众的心愿,从3月5日开始,CCTV就和搜狐、新浪等网站共同发起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网上征集活动。到3月14日早上,已经征集到百姓最想问总理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像这样的网络征集活动在“两会”报道中还是首次。笔者以为,此举在创意上高人一招,在行动上胜人一筹。至于在当天记者招待会上发问的是白岩松还是王小丫,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无怪乎,温总理的开场白就是“: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  相似文献   

19.
“指上千般枝,胸中一点成,将帅增丽影,照片尽生情。”这是一位友人赠送给我的一首诗。我1951年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首长拍照,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摄影生涯中,先后给十大元帅全都拍过照,用镜头“书写”开国元勋们的勃勃英姿:已有6位元帅出版发行的影集中收入了我拍摄的艺术照。还有数十张老照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军发展史上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度过了1960年代中后期的喧嚣,整个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郁闷的年代。折腾了五六年后,“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搞两三年”就及时刹车,但“文革”初期热情或不热情的投入者,开始被政府有意识地发配各地:那些在党和国家身居高位的人因林彪的“一号令”被遣散外地一文化界的“牛鬼蛇神”被发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而十七八岁的最热情的投入者,则被一场“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