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0~71页购物"买文具"(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认识各种小面额人民币,掌握其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赵桂侠 《黑河教育》2014,(11):73-73
正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掌握1元=10角、1角=10分,懂得兑换人民币。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学生初步学会用人民币买卖东西、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目前正在流通的人民币若干、小商品。  相似文献   

4.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数学生活化,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一、运用生活经验学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始教师可先让学生介绍人民币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其次…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P68-69页例一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2.熟记人民币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3.使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与家长合作,用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三)美育渗透点。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进率关系,能按照人民币的票面数值清点钱数。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换…  相似文献   

6.
黄琳 《湖南教育》2006,(11):36-36,25
一、试探起点,认识人民币 1引出课题:同学们认识人民币吗?说说你们对它的了解.(板书:人民币) 评析:数学“直白”也是一种美,直接引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揭示课题,导入简洁自然.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二册第68-70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购物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并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地购物,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严海燕 《云南教育》2003,(10):45-46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平时用钱多少不一,为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游戏活动、自由联想中学习。一、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一)课前实践。课前可布置学生购买一件小物品带到课堂。上课时教师先请几位小朋友介绍所买物品的价格,以及购买的过程。然后分小组进行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所买物品的价格。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课中实践。1.…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首先通过商店购物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买东西要用人民币,又分两个层次展示了1元和小于1元的纸币和硬币,供学生认识.在购物活动中教学1元=10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想1角等于几分.在"试一试"中通过换钱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认识.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换钱和模拟购物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一、试探起点,认识人民币1.引出课题:同学们认识人民币吗?说说你们对它的了解(.板书:人民币)评析:数学“直白”也是一种美,直接引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揭示课题,导入简洁自然.2.认识人民币:大屏幕显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背景.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老师拿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你们说出它的面值,并说说是怎么认出来的?小结板书: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看字样、颜色和图案.评析: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并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认方法.3.认识样币(.略)4.认识国徽,懂得爱护人民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1元、5元、10元等一些人民币左上角有一个什么图案?(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我们要学会爱护人民币,不要损坏和弄脏它.评析:引导学生观察样币和国徽,在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自主探究,体会人民币单位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1)小组合作分类.师:小朋友,有这么多人民币,你们能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拿出学具人民币,以...  相似文献   

11.
《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小节的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前面100以内数的知识的运用和深化,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实际问题,并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方面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  相似文献   

12.
一、设计理念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地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的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借助微课导学,创设融于生活的情境活动,将学习渗入生活,依托具体实物认识人民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情境体验中认识和了解人民币,并学会使用人民币,从而提升数学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一、缘起:聚焦细节,为什么会错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第46-55页的内容。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计算。现行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在这一出发点下,笔者听到的"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一课大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第2册。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2.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的探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蕴涵的丰富知识,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刘玉兰 《教师》2011,(12):29-29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册教科书第68~70页。设计思路:人民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都要使用人民币,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物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方法,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学会与他人合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加强爱护人民币和崇尚节俭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臧秀霞 《山东教育》2003,(10):45-45
一、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包括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民币,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同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在人民币的认识中,教材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生活场景,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教材出示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材是按照先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再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最后认识单位是分的人民币的顺序编排的。在元币、角币、分币的认识过程中,又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接下来的例题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认为八十年代数学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基本学习技能、基础知识和工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具有学习任何知识的本领。事实上,解决问题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部,又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认识途径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背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如何使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学睛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