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的价值,及其对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患者不同的预测价值。创新要点:证实了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短期预后价值,对早期再灌注治疗有指导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碎裂QRS波发生及持续时间的详细记录(见图1、2),评价出现碎裂QRS波的STEMI及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及住院死亡的风险(见图3;表3–5),并观察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不同影响(见表6)。重要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EMI)患者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短期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不全及死亡;2.对出现碎裂QRS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再灌注治疗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测量24例AMI溶栓开通及24例AMI一般治疗前后标准18导联心电图QTd、QTcd对比分析。结果 溶栓开通组及一般治疗组治疗前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与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开通后比未溶栓组QTd、QTcd明显减小,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溶栓组发病后1月内死亡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结论 心肌梗塞经静脉溶栓开通后QTd、QTcd明显缩短,心脏事件明显减少,QTd、QTcd可以做为静脉溶栓开通的无创性评价指标之一,并可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首发AMI患者,根据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有心绞痛病史组和无心绞痛病史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梗死前有心绞痛病史组患者的早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早期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组患者(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对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因此,临床工作中对梗死前无心绞痛发作的AMI患者应加强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5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壁36导联系列心电图标测的结果,具有5个导联以上ST段压低的患者梗塞范围大,临床死亡率高,梗塞后心绞痛,心律失常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78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68.5%,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7.6%;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5±5.8)%.直接PCI组为(51.6±6.5)%.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对住院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与76例于心梗入院15天后行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射血分数(EF)值及三个月的死亡率;依心梗后EF值35%为界限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依入院天数分组病人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三个月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EF%值分组,两组间三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改善其预后、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术时心率和心电图的变化.方法:经常规两种人路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全过程中12导联心电图监测记录,记录选择性冠状动脉术时注射造影剂前后心率、R波、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注射造影剂后均出现心率减慢,R波幅降低(或S波加深),ST段降低或压低,T波幅度下降或倒置加深.结论: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者,造影剂的量要少于常规量,并且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重要进展。我院对近3年3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确切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AMI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7岁)。均为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心电图相邻两个或多个导联ST段拉高>0.2mV,无溶栓禁忌症,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为1~12h。 1.2 方法 入院立即嚼服阿司匹林0.000000日  相似文献   

9.
老年不典型性心肌梗塞在临床上因为症状不典型 ,易被误诊 ,现将 2 0 0 2 .1~ 12月我科收治的 3例此病病人治疗及预后报告如下 ,以共同道参考。1病例摘要例 1:以双侧乳突痛为首发症状。患者男 ,70岁 ,因持续性双侧乳突痛 3h来院 ,于 3h前突发双侧乳突疼痛 ,持续不缓解 ,无其他特殊不适 ,既往体健。查体 :一般情况好 ,乳突无红肿 ,初步诊断为乳突炎 ,经抗炎治疗无缓解 ,后辅查心电图 ,Ⅱ、Ⅲ、avR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0 .1~ 0 .2mv ,且Ⅲ导联幅度大于Ⅱ导联。v1,v2 导联 ,ST段出现不协调现象 ,(v1导联 ,ST段抬高v2 导联 ,ST段压低 ) ,…  相似文献   

10.
从1997年开始,我院用大剂量的基因链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病24小时内)进行溶栓疗法,溶栓后的观察,护理显的非常重要,其观察、护理特点: 1 观察、询问病人胸痛情况,以掌握胸痛减轻时间及缓解时间,并给硝酸甘油静点,必要时肌注镇静剂。 2 连续心电监护三天,溶栓后3小时每半小时记录一次,以后每天记录一次,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及ST-T的改变。间断或维持静点利多卡因液体。 3 发病后急查心肌酶谱,溶栓后每2小时化验心肌酶谱至24小时,以后每天化验一次,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对6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相关梗死动脉右冠状动脉(RCA)组45例,左回旋支(LCX)组17例.(2)右冠状动脉组中ST段抬高幅度Ⅲ°>Ⅱ°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抬高幅度Ⅲ°>Ⅱ°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6.4%.(3)右冠状动脉组中aVL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明显多于左回旋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VL导联ST段压低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82.4%.(4)左回旋支组中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发生率明显多于右冠状动脉组,差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诊断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88.9%.结论:ST段抬高幅度Ⅲ°>Ⅱ°、aVL导联ST段压低以及合并V7~V9导联ST段抬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心脏破裂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通过明确心肌梗死后出现心脏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有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创新要点:既往缺乏对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发心脏破裂的系统风险评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完善并健全中国多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数据库,样本总量达到9798例,为国内同类研究中样本量最多。既往的国外文献报道:女性、高龄、心梗后就诊时间延迟、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等是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中国人群验证以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就诊时血色素下降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与随后发生的心脏破裂密切相关。新的心脏破裂预测因素的发现有利于对心脏破裂更精细化的危险分层,早期识别心脏破裂高危人群。研究方法:建立中国多中心心肌梗死数据库,比较发生心脏破裂与未发生心脏破裂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筛选敏感特异的心脏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重要结论:中国人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是1.82%,独立预测因素主要包括:高龄、女性、就诊时静息心率增快、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就诊时间延迟、肾功能不全、贫血与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第一次提出就诊时贫血状态及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时与心脏破裂的发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STⅡ/Ⅲ比值)的比较分析,来预测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 IRA)。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指标STⅡ/Ⅲ与IRA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STⅡ/Ⅲ在右冠状动脉(RCA)组绝大多数小于1而左旋支(LCX)组多大于等于1(P〈0.011,排除RCA和LCX皆有显著病变的病例后仍然P〈0.01。结论心电图STⅡ/Ⅲ比值是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RA的较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杨吉操 《考试周刊》2015,(20):128-12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全量组与半量组,每组40例,均实施常规给予抗凝抗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全量组患者应用量替罗非班剂量为10μg/kg,半量组则减半应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半量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获得率、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灌注2~3级获得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比全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近期预后良好,减少出血几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肾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66例慢性肾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稳心颗粒和心律平,余对症治疗相同,4周后观察两组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结果:稳心颗粒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稳心颗粒是治疗慢性肾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联合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创新点:TIMI危险评分常用于AMI患者入院即刻的风险评估,TIMI评分4分的患者被评定为中危组。本研究发现,无论TIMI评分如何,出现fQRS而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其死亡率均显著升高。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更利于AMI患者的预后评估,TIMI评分4分但同时合并fQRS的患者,可以从早期PCI介入治疗获益。方法:回顾3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院内诊治经过,记录分析患者fQRS出现的时间、部位及其他临床转归,评价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论:(1)fQRS联合TIMI危险评分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SD)和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2)fQRS阳性的AMI患者,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fQRS可能作为TIMI评分4分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心房纤颤(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现将我院238例Af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我院内科1980~1996年住院的Af患者共238例(均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证实),持久性者152例(63.9%),阵发性者86例(36.1%)。男性164例,女性74例。发病年龄:<40岁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液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的疗效研究。方法:对5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分成两组,服用参仙升脉口服液组(34例)及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4周,并进行动态心电图跟踪;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动态心电图跟踪。结果: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12次/分以上,总有效率达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参仙升脉口服液是较好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过序列地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前后血浆 BNP浓度,探讨了直接和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顺序选入2005-12-2006-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入院即时、术后7d和30d时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结果: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CI术后7d、30d的血浆BN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0d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PCI术后7d(183.4±56.2pg/mL vs 243.7±85.2pg/mL P<0.05)和30d(108.3±36.7pg/mL vs 139.4±76.8pg/mL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逐渐下降,直接PCI较延迟PCI治疗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直接PCI治疗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延迟PCI治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5例用尿激酶、15例用去纤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体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含量、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的活性在治疗前后的改变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1)尿激酶可以显著地提高t-PA的活性,降低PAI的活性,这种作用在用药后0.5h最明显,维持4h左右,去纤酶则无此作用。(2)尿激酶组的再通率(76%)显著高于去纤酶组的再通率(20%),住院病死率12%,低于去纤酶组20%。两组的出血并发症相等,均为20%。提示:尿激酶可以有效地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纤溶活性,去纤酶用于溶栓治疗可能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