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明与革新》2013,(10):1-1
吴天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医学(高原医学)专家。1935年6月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地区,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2.
正吴天一院士是医学科学家,也是我国高原医学的领军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原医学领域,既攻克了许多高原医学难题,又护佑了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还助推了我国高原医学走向世界,特别是他以深厚的理论功力,扎实的实践探索,撰写出了代表高原医学最高水平的专著,为丰富祖国医学宝库作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8月的一天清晨,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天一简单收拾了行囊,就随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义诊队,踏上了前往海拔4200米的果洛玛多县义诊的路途.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去那里义诊了,哪怕闭上眼睛,吴天一的脑海中都能清晰地浮现出沿途的风景.但每次只要一踏上去高海拔地区的路途,他总是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4.
"吴院士,您曾创造了青藏铁路唐古拉山作业的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医学奇迹,川藏铁路动工在即,我们迫切希望您老再次'出山',为高原筑路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巍然耸立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不但是江河之源、众山之源、生态之源,而且还是地球的气象哨,对全球天气气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人类早已征服了珠峰的今天,高原上却还有更多隐藏的气象密码等着我们去破解.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是全球致力于高原气象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高原气象人在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收集着一组组气象数据,探寻着高原气象的种种奥秘,架起了一条高原气象研究的"天路".他们的求索之路,正如著名气象学家曾庆存院士为高原所的题词那样:"攀登科学的珠峰".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相似文献   

7.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京组织召开了2012 '科技伦理研讨会.这是继2011年以"转基因技术伦理问题"和"纳米技术伦理问题"为主题召开的科技伦理研讨会之后,由学部组织的又一次关于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以及科学家责任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主办,院士工作局、学部道德与科技伦理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远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曹效业,干细胞领域的院士专家,科技伦理、科技政策、科研管理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有关部委的分管领导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2月16日,《资源科学》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隆重召开。孙鸿烈院士、石玉林院士、郑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研究员、《资源科学》主编封志明研究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彭斌总经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刘学东总经理、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刘毅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会秘书长欧阳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  相似文献   

9.
正6月15日,中国科协召开专题会议,邀请院士专家一同探讨深海科技与海洋装备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举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主持会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青藏高原的冰雪世界,已经在全球变暖之下出现消融迹象。而西藏地区古建筑遗迹"伏"于青藏高原之域,若高原冰雪消融,会首先受到影响。西藏民族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探索要双管其下。全面监测青藏高原冰雪世界、保护西藏古建筑遗迹,迫在眉睫。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聪华教授致力于西藏地区科技发展数十年,他认为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全面监测高原冰雪环境,采用数字化保护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2):121-121
本刊讯 由 5 2 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出的 1 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于 2 0 0 0年 1月 6日在北京揭晓。此次评选由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科学时报》社联合主办。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按得票多少排序 ) :(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试验飞船飞行成功 ;(2 )储氢纳米碳管研究获重大进展 ;(3)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4)我国发现迄今世界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 ;(5 )我国推定出夏商周三代纪年 ;(6 )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获硕果 ;(7)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  相似文献   

12.
风风雨雨中,中国的院士制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把"院士"定位于最高荣誉性称号,它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所作出成就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他们一贯坚持的高尚的学风道德的肯定和褒奖;它不但代表了一种科学精神,也代表了全社会对科学、知识、人才的尊重。通过严格程序选举出的院士,不仅是各学科最顶尖的人才,在自主创新、咨询建议、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还在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激励人才成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尊敬院士,崇拜院士;人们注目院士,学习院士;人们研究院士,呼唤院士……院士,科学家中的精英,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的象征;院士,科技工作者一项最崇高的荣誉,有志于科技事业者心中一座最为闪光的坐标。半个月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在北京公布。2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710人,中国工程院人数达到721人。此次两院新增院士人数均创历史新低。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我们设置了更高的人数限制门槛。"  相似文献   

13.
高原鳅属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及与青藏高原隆起间的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归纳和总结了高原鳅属鱼类生长、繁殖、摄食、遗传多样性及高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今后高原鳅属鱼类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边疆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海拔一般在四千米以上,面积大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它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绕的自然资源。因此,对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比如,高原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我国科学也会做出很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一九七三年起,在高原南部开展了比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青海科技》2011,(2):F0004-F0004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满1984年,是青海省惟一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机构,下镘商原训练研究室、运动医学研究室、医务室、信息情报室、办公室等5个科室,还设有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工作站、青海省高原体育科学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西藏科技》2005,(6):57-57
赵文津、任纪舜、李廷栋、许志琴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8日齐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青藏高原地球科学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赵文津院士透露,印度大陆正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任纪舜院士则表示,青藏高原地区在古生代并不是一个辽阔的大洋盆地。  相似文献   

18.
农林科技     
《科学中国人》2022,(23):14-15
近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古植物进展评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周浙昆、苏涛等人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青藏高原古植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文章指出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3,(3):42-45
郑度我国 科学家在“青藏 高原形成演化及 其环境、资源效 应”项目研究中, 加强跨学科、跨 课题间的合作, 实行交叉、综合、 集成研究,从不 同角度对高原隆升过程及与区域、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发现了高原构造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些重要过程。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基础上,青藏高原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项目首席科学  相似文献   

20.
2021年9月27日,由中国老科协主办的第33届科学健康圆桌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主题为"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健康素养".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科协会长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齐让,副会长陈小娅、王延祜等出席会议.来自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陈薇、乔杰、王俊、付小兵、仝小林、曹晓风、阎锡蕴等7位院士,陈韵岱、江涛等知名专家,以及部分青年医学专家和老科技工作者代表等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原主任吴甘美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