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小说《借命而生》延续作者石一枫一贯的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以及对人在不道德的社会如何自处的追问。通过书写杜湘东与许文革的一生展现了理想的生命图景。与此同时,石一枫将张力叙事娴熟运用于作品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叙事语言等层面。《借命而生》也体现了石一枫想要突破类型写作的野心,“杜湘东”的书写具有“非典型性”的形象意义。小说在承继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丰富的思辨于其间。从生动模式走向深度模式,实现了雅俗文学的交流融合,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5):51-56
《红楼梦》中王熙凤典型形象多样而复杂,历来都争议不断。叙述者在构建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赋予第三观察者不同的权利,让第三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客体,而"看"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距离远近之别影响着第三观察者的视角。第三观察者视角的不断移动和变化,决定着王熙凤形象不断变化。叙述者除了在无法通过第三观察者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凤姐的性格特点时,才会站出来,动用特权进行介入性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叙述者主要是不断限制场景人物的叙述权力,努力消除"作者的痕迹",以达到构建动态的复杂的凤姐形象的目的。分析他者眼中王熙凤的形象,以及第三观察者所采用的视角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探寻叙述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分析王熙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柏桦 《文教资料》2007,(8):77-78
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本文考察约翰·福尔斯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叙述者的独特表现及其功能,认为叙述者的形象演变和角色转换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4.
石一枫的新作《心灵外史》是他彻底摆脱顽主叙事之后,践行其新文学观念的又一力作。石一枫关注社会的盲信与无信信仰危机问题,在《心灵外史》中反映人情百态,书写人的命运悲剧。小说既体现作家的人文关怀,也展现作家深刻的历史理性思考,是石一枫继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相似文献   

5.
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局限,非虚构农村文本中的农村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他者"的形象,其中充满着拯救者与救赎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形象的混乱与错位,文化和情感上双重分裂。而非虚构写作中对暴力的依赖,与充满温情的审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非虚构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当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的非虚构写作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形象理论属于文学修辞学的范畴。作者形象可分化为作者本人、叙述人及作品中即故事中的人物视角结构,而在作者形象与叙述者形象之间还有一类形象,即抒情人物形象。作者形象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决定和操纵着整部作品的结构和艺术风格,以及读者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库切在小说《福》中以苏珊·巴顿作为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创造了一个女性叙述者形象,对西方经典《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英雄故事进行了创造性还原。苏珊·巴顿不仅因其女性叙述主体的身份而给男性文本《鲁滨逊漂流记》平添了女性视野和女性话语,而且不同于传统女性,是一个具有女性主义自觉意识的独特形象。苏珊·巴顿面对命运作出自由选择,身处荒岛困境不断质疑传统观念,最后从渴望言说到自觉发声,实现了对男权秩序与绝对价值观的跃起反叛。因此,苏珊·巴顿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女性形象和自觉的女性话语者。  相似文献   

8.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残雪还乡母题小说《蛇岛》进行文本解读,试分析该作品如何塑造了一个无法确立的故乡形象,并消解了叙述者的身份存在,从而遮蔽了叙述者的文化视角,使得"还乡"成为意义缺失与永远无法实现的怀旧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座谈会以及本人的文章中,石一枫反复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创作应分为写"实然的"和写"应然的",而一个好的作品应该两个层面都能提供。本文力图从文学创作的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两个角度,以《地球之眼》为例分析石一枫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1.
林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74-77,87
宋慈的《洗冤集录》作为应用性的法医学著作,适应了文艺世俗化的发展要求,向大众通俗读物公案小说的文体变迁。作品拥有一个洗冤禁暴、谨慎细致、清正廉洁的统一的叙述者形象,以“取证”作为叙述的核心事件,且“取证”事件的叙述具有故事的意义。后世的公案小说虽然不再赋予叙述者以重要地位,却在其核心人物“清官”中继承了这一叙述者形象,但是“取证”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却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12.
石一枫在其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中再次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并将写作切入当下民众隐秘的精神领域。石一枫在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中继续保持其一贯的书写风格,其所塑造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一根筋"的性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世界怎样变化,他们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倔强与执念,对其所认定的信念从不轻言放弃。正如《心灵外史》中"一根筋"的大姨妈出于对信仰的笃定,使得其行为既任性又果敢,而石一枫也借助这部小说完成了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层探索。  相似文献   

13.
石一枫的小说从来都能让读者伴随他"成长",从刚入行的青春写作到后来的三部社会问题小说,再到当下的《心灵外史》,无论是题材、叙事,还是内涵,其思考都呈现一种阶梯式上升。在小说《心灵外史》中,石一枫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故事融为一体,从而引发对"家园"的书写和对信仰冷静的哲思。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语文学界对经典文本《台阶》的研究现状,指出仅围绕父亲这一形象展开研究对深入理解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提出叙述者“我”不仅是《台阶》中的主要人物,而且是拥有叙事霸权的唯一的叙述者,从“我”的叙述充满误解和偏见入手,发现文本的不可靠叙事性特征及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开拓出文本更宽广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吕蓓卡和叙述者“我”是《蝴蝶梦》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管是在外形还是性格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吕蓓卡是叙述者“我”另一个分裂的自我,她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盲目追求满足。叙述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赵财霞 《海外英语》2012,(6):209-210
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的选取直接影响故事的讲述是否成功。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常常采用令叙述者"现身"这种叙述方式,使其小说妙趣横生。通过分析欧·亨利小说中的具体例子,该文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叙述者"现身"可以产生以下效果:一,发挥组织功能,控制故事情节发展;二,发挥评论功能,深化作品主题;三,发挥交流功能,使小说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17.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报纸新闻叙事中,叙述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报纸新闻的叙事者作不同的区分:故事外叙述者与故事内叙述者;公开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文本层叙述者与故事层叙述者。本文重点分析报纸新闻叙事中的故事内叙述者与故事外叙述者在报纸新闻叙事中不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华作家黎紫书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与话语表达方式拉开了叙述者、读者与父辈人物的距离,同时为父辈设定的角色进一步暴露了父辈人物的罪恶形象,从而全面颠覆了马华文本中父辈一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0.
舒勤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108-110
马华作家黎紫书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与话语表达方式拉开了叙述者、读者与父辈人物的距离,同时为父辈设定的角色进一步暴露了父辈人物的罪恶形象,从而全面颠覆了马华文本中父辈一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