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赵超  张家麟 《编辑之友》2021,(10):22-27,55
文章从古籍整理出版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石刻文献近四十年来的出版情况,从三方面分析石刻整理出版的主要成就、基本方式、整理研究的主体、出版主体、具有重要价值的代表性图书,指出石刻文献整理出版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并根据有关出版成就、当前形势、技术条件等,就古代石刻文献整理、研究、出版的趋势做出深入判断.基于上述材料,得出基本结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古代石刻出版繁荣的先决条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未来石刻文献整理出版的基本动力;全面利用古籍数字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推动古代石刻整理出版面向大众、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古为今用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游翰稗编》现存明万历刻本,藏国家图书馆,作者署名梁溪无名生。袁行霈、侯忠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书目》题佚名氏撰;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朱一玄等《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等俱依刻本题梁溪无名生。但此名实可考。  相似文献   

3.
从《惜抱轩书录》看纂前提要与纂后提要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四库纂修官姚鼐所撰八十六篇四库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比较完善的一部提要目录,为中国目录学史留下极其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石刻档案形成时代久远,在我国古代历史档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以辽宁省的石刻档案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辽宁省石刻档案的种类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阐明学术,考镜源流.二百年来,沾溉学人,成为读书治学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书目编纂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部集大成的鸿篇巨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文化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兵书总目》著录中国历代兵书4221种,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兵书、兵法,了解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史等有较高的价值。但该书收录条目众多,某些著录存在问题。现就参加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编纂工作中所发现的条目略作考校。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对《总目》的研究始于民国时期。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库全书总目》学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出,民国的目录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目录学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目录学思想的养分,从而使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图书文献一贯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以期起到更好的社会作用.本文分析了甲骨文献、青铜文献、石刻及简帛文献等对书法艺术美的追求和展现.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档案根据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骨档案、缣帛档案、简牍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等.由金文档案的定义--把中国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史书记事性质的铭文档案叫金文档案可知古代刻有铭文的青铜文物几乎均可称为金文档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石刻著录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刻文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它坚固耐久,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其文字内容比传抄转印的古籍更为可靠,这对了解古代石刻的著录情况,无疑颇有裨益。在石刻产生不久后,古代文人就开始了对各地石刻的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与著录起步前行的。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武王伐纣,飞廉为纣石北方,……得石棺铭。”虽然这只是司马迁记录下来的一个古代传说,但它可能表明了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石刻的存在。先秦典籍《墨子》的《尚贤》有:“古者圣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记述,秦朝的琅玡台刻石文中写道:“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在岩石上镌刻文字,是许多国家和民族书史记事的一种手段。近代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古代东方各国、希腊和罗马都留下了大批石刻档案,它们是研究上古史的第一手史料,在世界档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古代东方国家的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曾广泛形成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会盟立约、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记事,以昭示各方,流传久远。外国的石刻档案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逐渐形成,它们通常被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等石质材料上。如在历代法老的陵墓──金字…  相似文献   

12.
现存及考古出士的石刻碑铭档案是我国古代遗存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在这些石刻碑铭档案中,有的已出现裂纹,有的存在缺损,有的甚至已经断裂.  相似文献   

13.
论《七略》不立史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史学是与经学并驾齐驱的最发达亦最引人注目的两门学科,诚如<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总叙所云:"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学也."故在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中国古代书目中,史籍多是作为单独的一个大类而出现.  相似文献   

14.
近两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最古老的档案,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地区,自然也是最早产生档案的地区.已发现的档案有古埃及的石刻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古代印度的树皮树叶档案以及中国的甲骨档案.现代许多学者从事研究古代东方国家的古老档案,所以泥板档案与亚述学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共收入自战国到民国时期的近二万种石刻拓片,装成100巨册,另编索引一册。可谓卷帙宏富,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学术性和文物性,价值极高,可用性极广,是研究中国古代政  相似文献   

16.
姚名达先生名著<中国目录学史>中插页<四部分类源流一览表>,以表格的形式,把中国古代从<七略>到<四库全书总目>等十三部重要目录的分类汇成一表 ,使我国古代目录分类变化情况一目了然,成为目录学研究和文献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但是,该表中有些类名、序号及排列顺序等存在一些讹误.文章对这些讹误予以订正,从而还原其分类的本来面貌,以期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在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时,将采入和未采入《四库全书》的古籍,撰写提要,再将提要按经史子集分类编排而成的一部分类目录。《总目》共二百卷,所收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总目》无论在目录的分类、编排,提要的撰写方法方面,还是它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谈一下对《总  相似文献   

18.
从秦汉以降,石刻就成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献载体,同时也是各类文学作品包括赋赖以保存与流传的一种媒介。但迄今为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汉代石刻中,却未发现赋作。辞赋作品出现于石刻中,就目前所知,最早始于隋朝,具体年代是在隋大业年间,刻的是曹植的名作《鹞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晚期私家书目与《四库全书总目》之关系主要表现在《总目》对私藏目录有指导作用,私家目录对《总目》有所改进,私家书目著录图书常以《总目》为参照等.这种双向交互的关系最终促进了目录著录的完善和科学化,并由此反映了中国目录学史在清代的沿革变化.《楹书隅录》是晚清私家书目的代表作之一,与《总目》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9,(4):113-118
《四库全书总目》虽公认为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但仍不免有疏忽差误及未尽之处,给后人读书治学带来不便。现对其杂史类部分予以辨正,凡十三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