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杜维明、余英时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政治文化总体倾向的分析,揭示了新儒家在政治文化选择中从德治论转向法治论的艰难性.本文认为,由于新儒家不能处理好对待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持与变、守与革的关系.不能解决好“内圣”与“外王”、“返本”与“开新”、“体、用”与“本、末”三个基本问题,因而难以对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作出质的超越,其振兴儒学的努力难以取得真正的作为.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与殷海光之间的断交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大公案,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与新儒家之间的大论战,关联到众多学术人物与学派,尤其是与中国当代思想史以及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以大量翔实史料为基础,对这桩学术公案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与论述,回顾与反省了中国当代两大学派:自由主义与新儒家之间在思想上从交往互动到对立、冲突与论战,再到对立、冲突消解而趋于一致的历史和前景;指出:“‘一个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而不受五四反传统思想所囿的新时代的到临。’是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与殷海光——兼论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与殷海光之间的断交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大公案,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与新儒家之间的大论战,关联到众多学术人物与学派,尤其是与中国当代思想史以及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以大量翔实史料为基础,对这桩学术公案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与论述,回顾与反省了中国当代两大学派:自由主义与新儒家之间在思想上从交往互动到对立、冲突与论战,再到对立、冲突消解而趋于一致的历史和前景;指出:“‘一个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而不受五四反传统思想所囿的新时代的到临。’是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4.
《文化宣言》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纲要。从一本性、宗教性和学术精神三个方面掘发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周详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民主的关系,并积极探寻世界文化的未来趋向。其学术价值在于,展现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雄心与壮志。拟对宣言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廓清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泽厚对现代新儒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理性解构现代新儒家的基础上,针对"儒学三期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提出了"儒学四期说"。而在现代新儒家的诸多代表人物中,李泽厚认为真正具有代表性并恰好构成相连接的层面或阶段的只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这四人。虽然现代新儒家对于某些时代课题未能给出有力的回答,但李泽厚认为儒学仍有可为,在其发展中要打破传统的"内圣"决定"外王"的格局,实现"西体中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民为邦本五方面内容。儒家德治思想为德法并举治国方略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推进儒家德治思想现代发展,要在德治取向上变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在德治目的上变君主专制为民主政治,在德治内容上变旧道德为新道德,在德治方法上变人治为善治。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新儒家群体的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港台地区为儒学志业的弘扬及声势的壮大,竭尽毕生之力:1954年牟宗三在台建人文友会力求疏解弘扬儒家传统人文之精神;1962年唐君毅于港发起东方人文学会,加强了第二代新儒家群体与海外学界的广泛联系,影响力渐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唐、牟二人的门人弟子创办《鹅湖》月刊,对当代新儒学的拓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唐君毅的故世标志着第二阶段新儒学思潮的结束,牟宗三独撑大厦十余年,见证了新儒学第三期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不仅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深湛的研究,还对当代新儒家提出独到见解。他立足当下、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对当代新儒家的内在特质、基本义旨、未来前景作了一系列的分析与评判。韦先生之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晰当代新儒家对民族命运与文化前景的忧患之思和现代追寻。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专制统治提供思想基础,生长不出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精神。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从传统家长制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更新为现代自由平等的新道德体系,同样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新陈代谢的必然。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并不照搬西方模式和东亚模式,而是充分体现世界现代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当代社会里,继续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为社会行为规范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态度不仅使他们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藩篱,而且也使他们陷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藩篱。梁漱溟的拿来主义、熊十力的"返本开新"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说和牟宗三的"圆实之教"说,都是其文化民族主义趋向的表征。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既无助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中国文化或儒学的自强。文化攀附的根本问题在于"外骛",走出文化攀附的关键在于"求其放心",进行文化自省。惟有悟自,堪称觉自。惟有觉自,才能自觉。惟有自觉,才能自强。故而,文化自省实乃文化自觉的机关所在和文化自强的历史正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