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这世上有许多父母尽管知道孩子能做得很好,但却花大量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失败和弱点。他们当中有的人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做法,另一些人则是旧习难改。另一个问题是,有些父母认为更多的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娇气。这种想法不对,当然这也有一  相似文献   

2.
第二颗糖     
罗西  黎明 《阳光搜索》2005,(12):54-54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  相似文献   

3.
<正>一、课题研究概况(一)研究背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学习或做游戏时,是那么地专心认真,以至于周围人的走动、讲话他们都未听到、看到。可是,也有些孩子则经常安不下心来,做事无耐心,坐不住;另一种现象是孩子看上去很安静,但思想却在游  相似文献   

4.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榨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他们各自得到看似公平的一半,却没有物尽其用;他们事先未做好沟通,没有申明各自的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公平,结果,各自的利益并未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过去人们非常重视智商的研究,并把它作为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然而,这种“智力说”却无法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学习尖子,进入社会后却“泯然于众”?为什么有人在困难面前能一如既往,而另一些人却一反常态?为什么有些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际关系却依然很好;另一些人严于律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少年儿童的自主、平等意识日渐觉醒,他们不但要求父母满足他们身体成长的需要;而且要求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孩子们希望父母能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自由,使他们的身心愉悦。可惜一些家长却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内心要求。他们误认为只要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7.
在某些孩子提的问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他们难于理解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会发光?草为什么是绿的?成年人是不会再想这些的,他们早就明白这些了。不过请试一试如何向孩子说明这一切吧。我想说,也有孩子提的一些问题是相反的情况:有些事对孩子来说不成问题,成年人却为之绞尽脑汁,包括这样一个我们面临的问题:老师为了谁?每个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学生,为了孩子呗。孩子们也能同样容易地对付另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好老师?他们会回答:“他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初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对于孩子是否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而两者之间如何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帮助孩子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顺利完成心理调适是他们能否在新环境中顺利展开生活、学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开学初,看到稚气未脱的孩子走进学校,用充满新鲜(?)好奇,又有点不安甚至恐慌的眼神打量周围的一切,我也(?)由得捏了一把汗。他们能适应小学生活吗?我在用心观察(?) 大部分孩子能够很快适应小学生活,融入新集体。(?)们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的一切!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总是表现得手忙脚乱、(?)所适从。  相似文献   

10.
家长们都很关心如何为孩子找一所好幼儿园;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小学、好中学;如何帮孩子挑选一所好的大学或好大学的好专业;甚至考虑到孩子将来如何选择职业等等。殊不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的转折时期、过渡时期,都很重要,都需要家长特别关注。比如,孩子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如何使他们适应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化,有些家长却认识不足,准备不够。  相似文献   

11.
正你的孩子是否曾经因为遇到困难而大发脾气,或是由于紧张而不知所措?孩子由于情绪认知和自我控制还未发展完善,因此,当遇到问题时,无法准确地认知自己的情绪及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只能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来宣泄。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会认知情绪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情绪词汇,是使他们能有效管理情绪的第一步。你不妨从这些方面试试吧!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引导孩子学习情绪词汇。"要去游乐园玩了,你肯定很开心吧!""这里有些黑,你是不是有些害怕?""要在大家面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职业的关系,日常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小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懂教育,肯学习,养育孩子也很用心,生长在这样家庭里面的孩子,一般都能心智健全地发展;另一些家长日常行为很随意,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心理还浑然不觉,甚至不以为然,难免让人忧虑。小学生都还年幼,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家庭、社会、学校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在尽力为小学生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但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素质  相似文献   

13.
爱像大海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不笨,智商也很高,可是,学习成绩却不好,经常提笔忘字,丢字落字,写字多一笔少一笔,有些字永远也记不住,考试时甚至整道题的漏掉,写作业很慢。专家们管这样的孩子叫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幸的是,我的孩子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家庭教育问题颇多:有的家长言传身教负能量,孩子看在眼里;有些家长要么不管孩子,要么经常打骂孩子;有些家长貌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可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家长听天由命,认为孩子不会读书就算再管也无济于事;也有部分家长觉得管不住孩子,孩子出现了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以孩子的名义忙着为孩子"赚钱",却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开始有逆反心理,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应该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加强家校有效沟通合作,试着改变家长朋友的观念,努力让家校教育同步,共创家校教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问题上提倡的因材施教,都是偏重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兴趣爱好来培养学生,确定其发展方向。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家长便买钢琴、请名师指点;孩子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便被送进艺术班……至于如何能让孩子学得更好、更快,除了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之外,却很少关注他们在学习风格偏好上的差异。所谓学习风格,它的一个含义是指个体接收、处理、内化和存储信息的方式和条件,另一含义指个体完成认知任务时影响其方式方法的一些人格和动机因素。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风格。如果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才能…  相似文献   

16.
姜琴 《山东教育》2005,(33):60-60
有些父母喜欢表情严肃地出现在孩子面前,认为这样会有威信一些,其实,这样一种姿势却无形中拉远了孩子的距离,也削弱了语言的分量。还有,在与孩子说话时,最好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不要一方站着另一方坐着,以平视的角度能让孩子“读懂”你的表情。  相似文献   

17.
“软糖实验”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软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以后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  相似文献   

18.
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优异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倍加关注。但关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否能与老师的教学相适应却不是很清楚。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则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智力没有开发出来,甚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学前期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入园适应是孩子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社会化进程与性格发展。通常我们会这样理解孩子的入园适应:当幼儿能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不哭闹,基本顺应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乐于参与各项活动,说明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因此,我们关注刚入园小班孩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适应期,并期待他们因此获得良好心理和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在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我学习到个体心理特征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反思在集体普适性的入园适应引导中,我是否关注、思考过个体心理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宋少卫 《中华家教》2013,(Z1):24-25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父母,每天尽心竭力地教育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天天陪孩子学习到深夜,可是孩子身上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而有些父母似乎并不是很在意孩子的成长,每天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但孩子却非常争气,自己主动学习、不懈进取,学业和事业异常成功。很多父母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