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于1999年连续四年的高考作文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成功地创造了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种新型、灵动、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作文思路,对推动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与导引作用。综观近四年话题作文的高考实践,这种作文命题形式确实能给考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能准确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水平,有利于考生在特殊的考场氛围下写出有创见、有意蕴的精彩华章。研究分析近年话题作文的高考实践,也为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及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作文内容将沿续历年关注社…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作命题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格局,有命题作、给材料作、看图作、想象作、话题作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命题走势在2006年的高考作命题中将会继续体现。话题作得到重视,是因为话题作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  相似文献   

3.
谈话题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作文是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已经沿用了四年,相信这种命题形式已为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所熟悉。但是,对于话题作文的内在含义以及在高考中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许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对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作文教学。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题”,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考生都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命题…  相似文献   

4.
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是借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在近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数量急剧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是借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形式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在近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的数量急剧攀升,现占据了作文命题的主体地位。具体情况见下表:话题作文之所以受到全国各地命题者的青睐,是因为话题作文能更好地张扬考生个性,让考生写出真情实感,展现才华,便于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话题作文之所以得到考生的首肯,是因为它创造了更加宽松、更加…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自恢复高考以来,2001年的高考作命题是最没有悬念的。自1999年、2000年考话题作后,今年高考作再一次采用了这一命题形式,对此,考前的各种信息多有透露。但这决不是说2001年的高考作题不是个好题目。1999年,话题作首登高考舞台,应该说,这种题型最大的优点是把学生从狭窄的题目约束下解放出来,使考生获得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这种题型一出现就获得一致欢迎。不过,当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话题作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与传统的话题作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和话题作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8.
罗成 《师道》2004,(10):14-15
高考话题作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提出。其特点是给考生一段话题材料,让考生围绕该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章。这种被称为“能最大程度发挥写作自由、体现写作水平”的话题作甫一出炉,即获如潮好评。之后,不仅全国卷乐此不疲连年考,上海卷、北京卷亦紧随其后依样画瓢,2004年获得高考命题权的十余省市也纷起效仿,趋之若  相似文献   

9.
话题作的出现为打破高考作中给材料作的一统天下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才华的广阔空间,放开了考生的手脚。这几年,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上乘之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作的缺点也暴露无遗.且命题在修正缺点的过程中,把话题作引入了死胡同,使高考作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王涛 《现代语文》2002,(9):20-20
高考作以话题的形式给人以淡化体和立意开放的印象,表面上这种命题方式只提供给考生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话题,体、写法不限,与以往的直接命题、给材料作等方式相比,的确学生的写作空间更大了,但是话题作并不就是不要体,不讲立意,不用谋篇布局。临场作,考生有时因为心情紧张或思维定势等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立意不准,或题不符,或布局零乱。这种情况一旦发现,切勿乱涂乱抹、惊慌失措,虽然所剩时间不多,但仍需沉着应对,进行有效地救治,有时候,一个词,一个句子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失误得以纠正。下面介绍几种考场话题作失误的常见类型及其救治策赂。  相似文献   

11.
一、从1999年起,高考作文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话题作文”也变成了一个广泛的话题,您如何看待这种作文形式?答:“话题作文”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改革之必然。20多年来,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以考查议论文体为主,对考生的束缚较大,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和才华的展示。“话题作文”给每个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张扬个性、一展才华创设了自由飞翔的空间,因而受到师生的欢迎。二、“话题作文”之所以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并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固定下来,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答:高考作文命题的生命线,在于…  相似文献   

12.
目前,材料作文是参加中、高考的考生所谈的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这种测试学生水平的形式才备受推崇。实践证明:广大师生也都对这种命题形式青睐有加。本文就如何捕捉何运用材料中的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指导写作,作了详细的解说:  相似文献   

13.
审题也称解题,就是详细、周密地分析思考话题的题意,使作的内容切合题意。近年来成为中考、高考作的主要形式的话题作,只给考生话题,不提供章标题而是题目自拟,虽然在选材、立意等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问,却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无现成题目,并不等于无题可审。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应抛开传统的思维模式,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努力从中审出其语意指向或隐含信息,以确定立意和选材范围,拟出简洁、新颖、醒目且符合意的题目。话题作该如何审题呢?  相似文献   

14.
中考作是中考语试卷中的重头戏,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纵观2005年中考作的走势。可以发现:话题作依旧占据半壁江山,命题作已有重新崛起之势.半命题作东山再起,选题作成为新宠,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备受青睐。针对目前学生中考作的考场实际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组织一批中学语一线的作研究高手.立足《语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的要求,从写作技术、写作技巧、写作体、写作实践等多个角度.对目前作训练和作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写作理念,以有助于广大老师和考生备战2006年高考。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全国卷和上海卷语试题中,一大一小两篇作的命题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曾风靡一时。但近几年,一篇话题作的考查形式一统天下,小作命题形式较少见。2005年高考,重庆作题突然回归一大一小。在考试中,比起写大作,很多考生面对小作显得手足无措,一些考生甚至失分严重。小作虽然小,但往往更容易暴露我们写作中的薄弱环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题更应该“大”作。  相似文献   

16.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它采用开放式命题,其基本形式是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实践证明,这是历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中最先进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能较充分的挖掘考生认识人生,分析社会的思维广度与深度,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这一目的的达成。但这种命题形式又过于灵活,考生把握起来有较大难  相似文献   

17.
[高考解读]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存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高考作一直是话题作,在话题作受到普遍关注的时候,一些问题也相应出现。由于题限制不够,导致套用、抄袭成的考生大有人在,甚至不同地区考生的作惊人地相似。这就要求高考作命题在体现开放性的同时,设计一些必要的限制.以保证高考的严肃性和选拔人才的可信度。2003年高考作题目  相似文献   

19.
袁东升 《现代语文》2007,(1):116-117
话题作文从1999年闪亮登场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全国高考作文连续七年都采用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高考单独命题的省市也绝大部分要求考生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自”(自由命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较之传统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更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这是话题作文的长处。但是,话题作文的易宿构、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分等弊端也在几年后暴露无遗。于是,人们便寻找一种新的作文考查形式,力求使考生作文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是当今高考作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如果抛开所有作都有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提示性的材料、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过渡以及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材料——阐释——话题”三间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尤其是三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因为一旦有了偏差,就会对考生产生误导。这就是话题作命题的线性原则,也是话题作拟制的严密性的体现。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模拟高考的话题作。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甚至有些高考话题作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