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强 《世界文化》2001,(4):20-21
英国著名导演大卫·利恩(DavidLean,1908—)擅长改编名著,如狄更斯的《孤星血泪》(GreatExpectations,1946),曾获最佳黑白摄影和最佳黑白艺术指导两项奥斯卡金像奖。他导演的《雾都孤儿》(OliverTwist,1948)也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电影奖。大卫·利恩影响最大的改编作品是改编自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的诺贝尔文学奖同名小说《日瓦戈医生》(DoctorZhivago,1965),这部史诗般的巨片描写了博学多才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曲折的剧情,壮丽的北国风光…  相似文献   

2.
常青 《世界文化》2010,(10):33-33
<正>麦卡锡被誉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他拥有的才情让很多人为之羡慕、嫉妒。他的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其中《老无所依》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一举囊括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另一部小说《路》,曾连续获得第91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最佳"鹅毛笔  相似文献   

3.
朱泾涛 《世界文化》2012,(10):13-17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是享誉前苏联乃至全世界的作家和诗人之一,曾因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2月10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是著名画家,母亲罗扎丽娅.伊西多罗夫娜.帕斯捷尔纳克是著名钢琴家。与父母过从甚密的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是他钟爱的诗人之一,正是i猢人启发了帕斯捷尔纳克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  相似文献   

4.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和他的女友兰慕帕斯捷尔纳克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魅力,坦露的魅力,这大概只有我们俩才懂。上面这段文字是《日瓦戈医生》那位美丽的女主人公拉拉在她情人的遗体旁,伴着泪水低声说出的话。他们爱得那样悲壮,深沉,强烈,就像该书的作者帕斯...  相似文献   

5.
郭蕾 《世界文化》2011,(8):22-23
很多人喜欢看传记题材电影。也许他们和我一样相信,最精彩的小说是生活本身,最传奇的电影是真实人生。2009年荣获法国第34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像、最佳布景、最佳原创音乐7项大奖的法国电影《Seraphine》("萨贺芬",中文意译作《花落花开》)就是这样一部隽永、优美、耐人回味的传记电影。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经历了一段沉寂之后,美国西部片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先是1991年,凯文·科斯特纳自导自演的《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七个奖项。1992年,老牌硬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不可饶恕》上映,并在1993年获得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这两部电影,既有良好的口碑,也有上佳的票房,无形中刺激了制片人对西部片的热情。这次,他们没有选择印第安人,也没有选择赏金猎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写了几部最佳长、短篇小说的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于1986年3月18日在他的曼哈顿寓所逝世,享年71岁。他以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呆头呆脑的人》以及最近根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而闻名于世。《呆头呆脑的人》(1952)是一部关于棒球神话和追寻圣杯的自我意识浓厚的综合作品。不久,他又有一些较好的作品问世。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魔桶》(1958)在1959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他的最佳长篇小说《修配工》(1966)亦获得“全国图书奖”,并荣获美国普利策奖。马拉默德于1914年生于纽约  相似文献   

8.
《美国丽人》席卷2000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山姆·门德斯)、最佳原创剧本(艾伦·鲍尔)、最佳男主角(凯文·斯贝西)和最佳摄影五项奥斯卡奖收入囊中。《美国丽人》是一部属于“社会问题”类型的影片,当中的反面角色不仅仅反映自己的问题,也代表整个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爱,让逝者一路走好——关于《入殓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世界文化》2009,(9):20-21
《入殓师》,为逝者送行的人。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2009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最佳影片;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影片;第63届每日映画大奖获得日本电影大奖;第32届日本学院奖,囊括了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13个单元中的10个奖项;第30届横滨电影节最佳电影及导演,广末凉子及余贵美子更双双夺得最佳女配角奖。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爱与美的日本电影。  相似文献   

10.
正电影《告白》曾在多个电影重量级奖项上表现抢眼,甚至曾作为唯一的亚洲电影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时名声大噪。电影的成功,让许多人关注到《告白》小说原著,更关注到小说原作者——凑佳苗。凑佳苗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主要作品包括《告白》《少女》《赎罪》等。她属于大器晚成类作家,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在三十多岁才开始创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成功。可以说,凑佳苗是日本推理小说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有其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11.
<正>由美国黑人导演瑞恩·库格勒执导的科幻电影《黑豹》被称为"漫威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该片不仅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取得超过1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而且颇受业界青睐,已获得亚特兰大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美国电影学院年度十佳影片,第六届美国黑人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重要奖项,被视为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最大热门。  相似文献   

12.
韩国著名导演奉俊吴执导的影片《母亲》在荣获第14届釜山电影节(2009)评论学会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后,又获得第3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作品奖,代表韩国电影人选第82届奥斯卡电影节外国影片单元,还在2010年3月获得第四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电影描写了一位母亲为拯救涉嫌杀人的儿子,百般努力,在寻找真凶的过程中,无意中揭开了小镇不可告人的秘密,母亲自己也坠人命运的无底深渊。  相似文献   

13.
正1919年10月27日上映的《义理的仇讨》被认为是韩国电影的开端。2019年,正值韩国电影百年。2019年4月,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获得了72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这是首个属于韩国电影的金棕榈奖,也为韩国电影百年华诞锦上添花。好事似乎并没有结束,2020年初,《寄生虫》又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国际电影奖、最佳原创剧  相似文献   

14.
魅力《2017》     
康舒 《世界文化》2013,(10):28-28,29-30
奥莉加.斯拉夫尼科娃(ОльгаСлавникова)是当代俄罗斯文坛著名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记者和评论家,1957年10月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1981年毕业于乌拉尔国立大学新闻系,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有六部长篇小说问世。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放大到狗那么大的蜻蜓》入围1997年度俄罗斯布克奖;1998年,该作品获得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长颁发的杰出文学艺术贡献奖;2000年,第二部长篇小说《镜中的一个人》获得"巴诺夫文学奖";另一部长篇小说《轻飘飘的头颅》成为2012年俄罗斯布克奖入围作品;而最具阅读魅力的长篇小说当属《2017》,该著作在获得2006年俄罗斯布克奖的同时,还入围了2006年俄罗斯"巨著奖"。  相似文献   

15.
1993年3月29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音乐中心,当63岁的好莱坞传奇人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小金人时,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超越,圆了自己最后的西部梦,一向挑剔的好莱坞对他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不可饶恕》是继《壮志千秋》(1931)和《与狼共舞》(1990)之后第三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西部电影。  相似文献   

16.
孙国男 《世界文化》2022,(11):27-30
<正>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72年他以短篇小说《家庭制造》(Homemade)步入文坛,从此笔耕不辍,至今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以及5部影视、音乐剧本。1998年麦克尤恩获得布克奖,从此奠定了他世界知名作家的地位,而为他摘得布克奖的作品正是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阿姆斯特丹》。小说《阿姆斯特丹》的故事发生在千禧年之前,作曲家克利夫与报社主编弗农这对昔日好友,  相似文献   

17.
颜红 《世界文化》2014,(9):10-14
<正>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威廉·福克纳(1897—1962),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喧嚣与骚动》(1929)与《我弥留之际》(1930)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代表他最高创作成就的两部作品,也是福克纳高超意识流技巧的体现。最新出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第三版不惜版面首次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完整地收入集子,足以说明当今评论界对福克纳作品的高度重视与厚爱。 继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喧嚣与骚动》取得巨大成功后不久,福克纳对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情有独衷、欲罢不能。于是,1929年秋,他又奋笔疾书,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二部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他曾对人说:“这本小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我仅用6周时间便一气呵成,而且一字未改。”在这部小说中,福克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欧文·肖(1913—1984)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布鲁克林大学就读期间,他就尝试着写作。1936年他的第一部重要剧作《锂葬死者》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用荒诞的手法描写在战争中死去的六名士兵拒绝被埋葬,声称社会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去实现梦想。尽管家人恳求和上级军官下命令,这些士兵仍然拒绝人土。在剧作的结尾处,六名士兵和他们的掘墓人昂首走下舞台,突出了全剧的反战主调。该剧为欧文·肖以后写作《幼狮》作了主题思想上的尝试。二战期间,肖入伍,先后在非洲、法国、英国和德国服役,从一等兵提升为准尉。1945年战争结束后,肖又埋头创作。1948年发表他的第一部、也是他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幼狮》。  相似文献   

20.
拜厄特小说获布克奖 A.S.拜厄特的小说《拥有》成为西方最新获奖的作品。她的这部小说于1990年10月16日荣获该年度最佳小说奖——布克奖。这是英国引以为荣的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奖。三天后,拜厄特又在都柏林获《爱尔兰时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