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科苑》2013,(23):13-16
王淦昌(1907—1998年),江苏常熟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  相似文献   

2.
王淦昌小传     
正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5年6月,年仅17岁的王淦昌来到上海不久,便与同学们一道在南京路上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的"五卅惨案"暴行。队伍走到  相似文献   

3.
王淦昌先生很希望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没有拿到,他并不因此遗憾。在他病重入院时,几次对看望他的学生说,我想干的事基本上都干完了,死而无憾了。但事实上诺贝尔奖几次和他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4.
史今 《今日科苑》2009,(19):22-22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绰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并不是掉在地上才爆炸,为了增强杀伤效果,这颗原子弹是被设定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弹从9600米高空被扔下来,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度上爆炸。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12-15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40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大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的清华校友。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几位中国核战线的清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默默奉献的清华校友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史今 《金秋科苑》2009,(19):22-22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绰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并不是掉在地上才爆炸,为了增强杀伤效果,这颗原子弹是被设定在空中爆炸的。原子弹从9600米高空被扔下来,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度上爆炸。  相似文献   

7.
原子弹引来的争议 1960年11月,张爱萍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成功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转年,“大跃进”的恶果赫然显现。吃饭都成了问题,原子弹是不是要搞下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到这一年的夏天,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两种意见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8.
甘永超原本是一位“乡村教师”,后经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先生推荐,师从上海大学物理系沈文达教授读研究生。经过二十多年钻研,甘永超揭示了“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完成了“三种波粒二象性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太极粒子波’是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小物质单元”。令人惊奇的是:甘老师所挑战的传统理论“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八十年来居然找不到过硬的实验证据支持!抱着好奇的心理,记者于近日采访了甘老师。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革新》2009,(10):23-2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氢弹技术的研制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对王淦昌抗战时期科学工作的补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王淦昌抗战时期科学工作进行了几点补充研究。(1)王淦昌《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一文遭《中国物理学报》退稿,原因在于其时正值《中国物理学报》停刊。(2)王淦昌在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提交的论文是《万有引力与核子力的关联性》、《物质“创造”的模型》、《关于中微子的质量和中子的放射性》、《寻找同位素的新方法》。(3)回顾核乳胶照相技术发展历程,说明王淦昌《关于宇宙线粒子的一种新实验方法的建议》中的方法,还只是停留在试探阶段上,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尚不是一个普遍接受和准确的粒子探测工具。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读李义方先生的《原子弹研制秘闻》一文(2004年第1期第36页),发现文中所说的“秘闻”有失偏颇,为正视听指出如下:“原子能量的秘密”早在1938年以前(甚至还可追溯到更早)就被揭开了。1945年两颗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后,卢鹤绂(读浮,原文中两处都误为“拔”)教授根据留美期间学到的知识在国内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论述原子弹的巨大能量,说卢教授是“最早向国人公开(揭示)原子能量的秘密第一人”是可以的,但由此说“中国人是最早揭开原子能量的秘密”却是有违史实的。“公开”与“揭开”是不同的概念。读者来信!读者@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叫“596工程”。这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密切相连。随着中苏分歧的扩大,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中止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中国马上在1959年7 月做出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  相似文献   

13.
掰开原子弹     
自从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为核威力感到恐惧。在那次原子弹袭击中,有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对这样一个神秘可怕的怪物,历史上却曾有人把行将爆炸的原子弹掰开过。这听起来也许十分荒唐,但确有其事。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士。  相似文献   

14.
在相对论名家和舆论的误导下,除了“相对论巨擘”等桂冠外,爱因斯坦还成了“美国原子弹研制的发起人”乃至“原子弹之父”。连国内外一些学富五车的院士都因此而为爱氏或赞颂或惋惜(惋惜者,原子弹毕竟“非常规”凶器,染指者“罪过”啊)。但事实远非如此。193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Fermi)到美国海军部作报告,讲述利用铀链式反应可以制造威力无比的新型炸弹他的报告未被理解,因而没有引起海军部的重视。当时与费米同样忧心忡忡的匈牙利人西拉德,会同物理学家维格纳求助于爱因斯坦,请他出面向比利时王太后伊丽沙白呼…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3,(11):17-26
生平经历 师恩三叠 吴健雄由一个普通农村的女孩子,成长为“一颗从‘微观系统’出现的大星”是中外众多师长培育之果。人们爱称吴健雄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尽管她是1936年赴美,而居里夫人1934年已作古,失之交臂;但吴健雄在中央大学作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施士元先生是居里夫人的学生,由此而言倒真有一种嫡亲的师承关系。吴健雄到美后,能以一个外籍女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相似文献   

16.
1964年10月16日晚,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1965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次执行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同一天,陈浩出生在重庆涪陵。"许多搞原子能的朋友喜欢和我开玩笑,  相似文献   

17.
史真 《今日科苑》2009,(19):60-61
“打猎队”在茫茫戈壁滩和荒野上艰难地跋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1964年4月,在新疆罗布泊的西北核试验基地司令部指示警卫营4连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一支精悍的“打猎队”,副连长何仕武为队长,副排长王万喜为副队长,战士王俊杰、司喜忠、丁铁汉、潘友功为队员,王国珍是卫生员。  相似文献   

18.
虞昊 《中国科技史料》2002,23(4):287-293
王淦昌(1907-1998年)是一位实验与理论兼长的难得的物理学家,在科学和教育上贡献卓绝,这与一代宗师叶企孙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1930年到1931年,叶企孙(1898-1977年)与王淦昌同在德国学习完全相同的近代理论物理课程达一年,这一未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对了解王淦昌的成才很有价值。作者提供了有关的史料及有关见解。  相似文献   

19.
胡平 《今日科苑》2007,(3):85-89
“嫦娥奔月”的中国故事将在2007年4月成为现实。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陈书邓小平:尽快发展我国高科技。仅仅3天邓小平就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4月,全国200多名各学科科学家会聚北京,讨论制定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共7个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简介程天民,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首创中国唯一的复合伤研究所,被誉为中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的开拓者。心系祖国的医学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让青年程天民感到无比激动和震撼,可当他看到因核爆炸而死伤的动物时,顿时忧心忡忡:“不研究防护救治,怎么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