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2.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3.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4.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美特质;而“词之言长”,则指词体以描写人的细微幽深的内心世界为指归,显现出一种款款“心曲”的审美化资质。  相似文献   

5.
词萌生于隋唐“燕乐”,被唐代诗人引入诗坛,入宋后达到繁荣。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本体式之一。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就是"在情境中发现疑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应创设学生独立研究的情境"。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的美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代表他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力作。《人间词话》的中心是“境界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何达到真境界?王国维先生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无疑王国维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创作的核心——“真”。赤心为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强调赤诚之心的重要。他推崇李煜,并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可谓以血书者。”对抒情类散文创…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历久弥新.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婉曲的文体特征和情深言长的内容特征是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诗以有意境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是心灵之声,有意境则自有诗美诗,高度凝练才有韵律之美,诗品源于人品;诗道唯在妙悟。  相似文献   

10.
意境这个问题,是建国以来诗歌理论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专著也出了不少。但什么是意境,诸家解释总有些分岐。王国维较早地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特征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在情与景上打转,就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从认识论角度人类如何才能达到对“真”的认知?“真”与“境界”又有何内在关联?王国维认为,人类一方面受欲望的束缚,另一方面过分地依赖理性认识,因而不能充分认知世界。对“真”的认知,其一,需要在“无我之境”中“物我两忘”;其二,需要“闭肉眼而开天眼”、澄怀味象。二者统一于艺术境界,只有在艺术境界中摆脱欲望的束缚、培养感性直觉的心灵,方可“探其本”、认识“宇宙人生之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就是从词体形式本身而言的,是指词体具有一种“内修外关”,即形式美和韵味美,这种审美风范标志了词的体例和美学特点。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文人对自我存在和生命本身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更易于用词这种方式表达,这很明显是受到词体形式本身的影响。它的曲艺要求,内容限定,审美风范的确立无不引发北宋文人在进取、忧患意识之外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反过来文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探索和建构,也让词体更加幽微婉约地表达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通常,艺术描写中的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但在诗歌中,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并非都直接坦露出来,“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所谓“以境胜”是着重于客观景物的描绘,是景显情隐的艺术境界,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虽眼前景,却多有弦外音。所谓“以意胜”是着重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是情显景隐的艺术境界,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相似文献   

14.
“诗缘情而绮靡”。有感情,艺术形象才有生命;有强烈的感情,艺术形象才有旺盛的生命。“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新考纲把对古典诗词思想情感的鉴赏,与语言、技巧、形象并列为四大考点。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进行思想情感的分析呢?、  相似文献   

15.
正境地,境界也。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与意境相通,但深层理解又比意境的内容宽泛许多。王昌龄《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思想境地,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石涛《画语录》则从经营位置入手,把境界定义为"分疆"(即构图,这对绘画的创作来说有一定道理,因为物境、情境、意境都是通过构图来表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则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好古诗词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显然是不行的。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歌评价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有无意境,所以,古诗词教学应将诗词意境的探讨作为其重心。一、以诵读激发阅读欲望,创设意境课本中的古诗词作品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从形式上看,古诗词都具有抑…  相似文献   

17.
蝶恋花满地霜花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1877—1927),一代国学大师,他著有《人间词话》、《人间词》,其核心理论是“境界说”,他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手稿》第三十五则)。这首《蝶恋花》是《人间词》中一首抒写人间离别之苦的词作,就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而言,它的确是一首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好古诗词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显然是不行的。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歌评价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有无意境,所以,古诗词教学应将诗词意境的探讨作为其重心。  相似文献   

19.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范畴之一。“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人情”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境与情、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