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2.
交往的规则     
千树 《档案管理》2003,(2):48-48
21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地委工作。有一天听说我小学时非常要好的同学也分到地委机关,便兴冲冲地打电话约见,谁料想见面后的情景完全没有意想中的兴奋激动,竟有几分尴尬。两个人不咸不淡地说一些虚飘飘的话,虽然都在尽力维持话题的温度,却明显感到时光的隔膜。后来又约了一次打乒乓球,球打得松松垮垮且不断失球。以后便几乎没见面,心中反而轻松许多。前些时,下乡期间的一位农民朋友非常热情地想见我,见了之后转了许多弯子才开始让我为其儿子找工作,殊不知托人求情谋事是我的弱项,只能直截了当拒绝。农民朋友并不死心,一次次从乡下赶来…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似乎是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新闻,有力不从心的尴尬,当记者是时常碰到的。近几年我在采访实践中常有一些感触。 如卖菜之事司空见惯,记者采访很容易聚焦短斤少量和价格问题。前年下半年我在开化县一菜市场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卖的大白菜个头大都比人家小一半。于是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现在小家庭多,条件好,吃菜图新鲜。像我卖的小号大白菜,烧烧一大盘,刚好一顿清。”这“一顿清”给我启发:这位农民善从城镇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去改变生产销售方式,以适应市场竞争,不是蛮有新意吗?我便写出了《杨大嫂专卖小号菜》等三个农民经商片断。此稿在《衢州日报》刊出后不久,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便在一版倒头条位置加花边转载。  相似文献   

4.
舒放 《新闻天地》2009,(9):27-27
这是远在1974年夏季的故事。那一天,作为知识青年的我同队上的农民一起劳动。上午,我们就近在大队副支书家里歇憩。闲着无事,我见身边打麻机上有一张湖南日报,便拿起看了起来。第3版刊登的都是文学作品,有散文、诗歌、评论什么的,我一下子看入了迷。  相似文献   

5.
一位部队通讯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驻地附近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卖了一头肥猪,她把卖猪钱全部带上去游览了泰山。这位通讯员说,他想写篇稿子,赞扬一下农民富裕的新景象。这件事挺有味道,我便和他细聊起来。谈话之间,我发现原来有个主要情节被他打了“埋伏”。事情是这样的:那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在不久前得了重病,老太太曾给“泰山奶奶”许过愿,如果保佑儿子的病好了,她保准卖一头肥猪还愿。后来,儿子经过医院治疗,病好了,老太太便以为是“泰山奶奶”的功德,便卖了猪去泰山还愿。  相似文献   

6.
1991年4月,我参加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期间,私下从淮阴市(现淮安市)朋友那里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沭阳县沂涛乡少数农民定期集会,演唱自己编写的反“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说唱鼓词,鼓词内容有矛头直指乡村干部吃喝挥霍和贪污腐败的这样四句独白:“长的是鳝鱼扁的是鳖,干部个个都爱吃,口口都吃农民肉,个个都喝农民血”;若一个村的干部到老百姓门上收提留款,农民便聚集其他村村民前来声援助威,有组织地开展“抗上交”。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吃惊地思忖着这样一个问题:莫非农民真的要“造反”了?我决定作实地调查,把这个问题弄个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7.
1989年3月23日,湖北《农民之友报》一版头题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农业上不去都要饿肚皮》。此稿被评为全国农民报1989年度好新闻作品三等奖。如今粗谈一下采写经过,若对同行们有一丝启迪,便知足了。超前思维:1988年春,全国农民务工经商热方兴未艾。我在农村采访中发现:许多乡镇领导不顾本地实际条件,跑官场争项目,跑市场抢原料,大规模发展各种企业;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弃农务工经商,少数人挣了点钱。多数人两手空空返家  相似文献   

8.
梁衡 《传媒》2000,(4):48
买主是商人的上帝,旅客是饭店宾馆的上帝,采访对象就是记者的上帝。他们心里想的,肚里装的,眼睛里曾见过的全靠我们的诚心和本事才能挖出来。 我写的新闻《农民医生史铭珂进行断指再植成功》是失而复得的。我在山西翼城县采访时知道有一位农民医生史铭珂擅长痔瘘手术,便上门求医。这间小医院依山傍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对搞新闻这一行,过去我一直认为那是文人们的事。象我这样小时候只跟父亲读过几年书的人,想也没想过。可“文人们的事”,偏偏与自己有了缘份。那是1960年的事,当时我在西安某工厂里当车间主任。有个徒工星期日进城看电影,在一家五金商店门口碰到一位农民,带着柴油机零件,想找个地方修理,正蹲在那里发愁.当他问明这个老人,知道是为抗旱的大事必须赶紧修好时,便毅然放弃看电影,把这个农民带回厂里,用了一下午时间,帮他修好了。我知道后,称赞他做的对,做得好。于是,我就提笔把这事写下来,寄给《西安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采访,你若直接问村干部:“村里有啥新闻?”他们个个摇头;你若掏出笔记本采访农民,他们说上几句就卡壳;可你随随便便,东拉西扯地跟他们聊天,他们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说不定哪句话便成了新闻。我曾去黑林台村一农民家采访。这位农民购进几台草织机,组织10多名小青年加工草帘子,销往东陵区各砖场,经济效益很好。可我问他一句,他答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是国防科工委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某部的干部。去年7月在西安车站候车,看到几位青年农民一块儿翻看一本杂志。我有点好奇。便凑上去看了两眼。才知道是本《新闻知识》杂志。无聊之际便借过来翻了翻.可谁知越翻越有味,有点舍不得还给人家了。回到部队后,我就给《新闻知识》编辑部寄了六元钱,结果顺顺当当地订到了1987年的刊物。今年元  相似文献   

12.
看报的启示     
去年六月份,我无意中得到一张河南农民报.其中《大家都来珍惜土地》专栏对我启示很大。我想,我乡有不少开荒造田的典型事例,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呢!现在不妨采写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往上投投看。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听说本乡沟杨村建新房烧砖没毁一分田、而且又开垦了不少良田一事,就骑车去采访。采访归来,连夜写了《建房烧砖不毁田,开垦荒丘造良田》一稿,送到县广播站,当天就播了。这篇稿子的采用,对我鼓励很大,我又连续写了《门刘村平荒造田》一稿寄往河南农民报.不久,便刊登了.看了一张报纸,收获竟如此之大,是我料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我就注重看报,从报  相似文献   

13.
去年春节前,我在荥阳县庙子乡粮油供应站见到许多人在购买粮油,准备过节。我见几个人手里拿着成卷的票子,便问他们的买粮款是如何挣来的,有贷的款吗?有一个人回答说是外出做工挣的,不是贷的款,他说:“一个壮劳力农闲时外出干活,一年拿回五六百元钱没问题。”在成品粮营业室,我见到一个农民买了40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15.
新闻在哪里?新闻在基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为此,我常随乡政府的同志下乡,倾听群众的呼声,收集新闻素材。遇上有价值的新闻,就是离得再远,跑得再累,我也要去实地采访。这样很有收获。去年8月,我听说许台村农户马士山靠生豆芽菜走上了致富路,便马上赶去了解详细情况。不少群众想致富苦于无门路,而马士山却能在不起眼的豆芽菜生意上起家,这无疑对渴望致富的农民会有启发。在掌握具体材料后,我写了《豆芽  相似文献   

16.
去年伊始,编辑部要求我们每个记者要拓宽报道领域,努力采写一些“带响”的新闻。采写“带响”新闻就要增强宏观意识,抓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农民现在致富门路增多了,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把种地当做“捎带田”,出现了荒田的现象。去年5月7日,“小满”已过,全市大田播种已结束,但我在下乡采访中,发现海洲办事处新东村有一片60亩地仍是白茬。地里只有一位74岁的宋老汉在他分得的  相似文献   

17.
“扫黄”功德无量。我永远这么认为,理由简单明瞭:人类不应堕落,不应向动物回归,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还谈不上文明化的国度里。然而,前不久的一次旅行见闻,使我对一个常识性问题产生了新的疑问:何者谓黄? 在赴京的8次特快列车上,我随手向邻座借来一本《当今农民》杂志990年2月号。中国是农业国,对国运的关怀自然导向我对农民问题的兴趣,真想知道当今的农民想什么,要什么,于是,便急不可耐地翻看起来。岂料赫然在目者共三篇文字,全是纪实笔调的文学作品。第一篇《当代舞女》,以第一人称采访各色舞女,披露其心态和劣迹,笔调是否定的。第二篇记不确叫什么,好像有“地狱”字样,写的是一些什么人堕落过程乃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但这丝毫不影响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渴求致富的热情。在认真分析了农民朋友的读书习惯和需求后,出版社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出版农民需要的书籍,如何适时调整农业图书出版思路,切实解决农村读者的现实困难,便成为我们出版人应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新的时期,我建议出版“三农”读物的工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以真正让“三农”读物走进每一个农民朋友家单.  相似文献   

19.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20.
我在确山县供销社工作,只要遇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我就注意写稿。比如,去年春季有一天,我在街上听到一位农民和一个卖灭鼠药的商贩说:“我专意跑了几十里,到城里来买灭鼠药,可哪里也找不到报上登的灭鼠快又不害家禽的药,真扫兴!”我挨个了解售灭鼠药的摊贩和店铺,证实了那位农民的话。当天晚上,我就写了一篇《确山县农民急需新型灭鼠药》的稿子,很快被新闻单位采用。去年,国务院对供销社经营的小化肥价格做了调整,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没有对供销社降价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予以兑贴,挫伤了基层供销社采购化肥的积极性。我将去年麦播时全县化肥缺口数量统计一下,又到地区供销社、县农委、化肥厂和有关乡村查明了原因,便赶写了《豫南今秋化肥需求偏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