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卫红 《教育探索》2008,3(4):44-45
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就听到、使用的语言,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自然习得、发展起来的;外语是另一个国家的语言,不是本国家或地区大部分人所必须使用的交际语;双语能力即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并根据需要能进行适时、恰当的切换。母语通常被看做是第一语言的同义语。但是,一个人在使用术语时选择的是母语而不是第一语言,这或多或少的带着一种感情色彩。母语教育就是要将母语及母语蕴涵的全部意义,通过语言及其他学科教学,传授给下一代。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我们的母语教育就是要将汉语及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文化习俗和诗韵文采等,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要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只靠一两门课是无法实现的。除语文课是重头戏之外,还应包括政治、历史、思想品德和音乐等。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语言应主要为汉语普通话。母语教育甚至还应包括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等,因为我们的国歌人人都会唱,我们的党团信仰能继承和延续,它们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母语的教授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在我国,双语教育的含义是,在非语言学科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在自己专业领域以普通话和英语开展各项工作的双语人才。未实施双语教育的学...  相似文献   

2.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2,(20):50-51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学几乎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应试训练课,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导致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应该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特别是承载祖国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汉语"文学经典"引入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强化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指导学生在达到朗读测试"评分标准"的同时,还应关注篇章结构的深层意蕴,不应将"评分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应全面考核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口语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做到普通话发音标准、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和规范的语法来说话,而且要能对自己的家乡话有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朗读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这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普通话和方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汉语文化习俗、汉语思维等.文章从课程开设范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五个方面,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堂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隐藏的文化     
从汉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角度认识汉语教学,其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文字和语言的教学,当文化隐藏在汉文字及语言之中,汉语言文字的教育实际上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字而言,其教育的功能不仅具有工具性质,更具有一种人文传递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来,汉语语言类课程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顺应这种形势,我校开设了《汉语与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日常语言——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塑造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文性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6.
普及汉语普通话,打破语言障碍,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西部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更好的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与传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环境,这是我们新疆开展双语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双语教育的定界是:“双语教育”,通常是指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应当以说到写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走在书面语言前面,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培养讲普通话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汉语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本规律,着重通过普通话推广等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汉语基础和认知经验等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接地气地设置适合民族学生特点的普通话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和表达技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席卷全球。目前泰国已经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典范之一。但汉语教学中教师多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本文以泰国大学生汉语教学与汉文化传播课程一体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可行性、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课程一体化应顺应泰国汉语教育特点,适应泰国大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才能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人文语文”便是应运而生的语文实践和研究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沿海区域高校尤其涉海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应确立提升海洋意识、推广海洋文化教育的教学宗旨,丰富以海洋文化为主线和中轴且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的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应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的海洋文化教学平台,利用独特的课程优势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海洋文明,同时达到大学语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探讨了语言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文章提出,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人文教育分不开,语言的基本属性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教学中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语言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包含丰富社会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并在语言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人类紧密相连,语言与教学更是息息相关。单是从教师角度而言,普通话教学,教学艺术的掌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无一不是和现代汉语关系密切。一、普通话教学国家将每年9月份第一周规定为普通话宣传周,在全国掀起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配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普通话课程建设应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满足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张秀珍 《教育与职业》2012,(36):142-143
文章旨在通过探讨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及教改理念,在科学设置课程方面突破静态语言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做到将传授语言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课堂的学习,既能收获语言知识,又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汉语专业整体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为出发点,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特点浅谈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字、非言语行为几个层面上渗透的文化,得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对比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把握教材;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主次关系;持客观的文化态度以及优化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6.
唐敏 《文教资料》2009,(20):61-6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普通话的推广显得极为重要.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难,难在民族学生以传统民族语言思维习惯来学习普通话,造成师难教、生难学的现象.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改变传统语言思维习惯是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教学的重中之重.另外,从新课改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实际而言,应提倡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配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普通话课程建设应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满足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而且在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文通识课程与双语教学整合式改革力求对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多学科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双语作为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用语,把文化通识课程打造成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种整合不仅可以为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成为连接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桥梁。这种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国通识教育和外语教育双赢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话的普及下,汉语逐渐成了全国最普遍的语言,学习汉语也成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必然趋势。要想认识和了解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最新、最高资料,必须要掌握汉语,否则将严重降低少数民族获得新技术和文化的能力,并且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在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学中要将汉语学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