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既具有个人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公民的内涵是一个关系范畴,应该包括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三重维度。大学生属于公民的范畴,并且是公民中最为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应该包括规范认知、政治品格、参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关系到个人、社会、国家的未来。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共同体意识、权利与义务失衡、政治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需要从教育理念、网络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与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自我觉悟,是一个国家过渡到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现优秀人才的永续供给。本文就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走祖国的栋梁之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因此,时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一)如何理解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和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公民意识淡薄,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和责任,法制意识不强。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在今天更需要研究和弘扬。本文着重从陶行知先生的"人人平等"、"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民德"、"知行统一"和"实践教育"六个思想方面,阐述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问题凸显,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国民教育体系基础中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之一,对我国民族进步与经济腾飞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国家、高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建立培育机构、创新思维和教育方法、开展有力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和课堂、提供可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会使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达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秦小娟 《文教资料》2014,(17):112-113
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公民个体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将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不相适应,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和政治因素,又有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由政府主导,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社会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目前,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中存在社会责任淡薄、道德素质滑坡、法律观念缺失等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建立健全青海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义美德是大学生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必要而重要的维度。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有赖于大学生公民个体性的获得与丰富、大学生公民社会性的拓展与成熟、大学生对正义美德的道德确认和价值共识、大学生正义美德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筱琴 《文教资料》2011,(28):209-213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问题。如何在困境中获得突破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国外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都要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包括公民政治责任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公共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将其渗透于学校课程之中。同时,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重视社会实践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将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作为公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是公民教育实施的重要对象。当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减弱、责任意识较低、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不可忽视。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公民素质水准的同时,带动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关注大学生素质和命运的体现,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以"一中心双基地四平台",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时延春 《河南教育》2014,(12):103-104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意识。公民意识的强弱是关系中小学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公民意识的内容根据不同维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但权责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始终是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以广州石牌五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实证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度较高,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较为模糊。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要注重课程教育,而且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为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政治参与为公民社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当前,公民社会呼唤大学生政治意识、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在公民社会的背景下,学生政治参与途径与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并寻求相关引导性对策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