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动物世界中,有很多对配偶忠贞不渝的“夫妻”,特别是鸟类。例如气态轩昂的丹顶鹤,秀美俊逸的大天鹅,它们一旦结成伴侣,将彼此共度终身。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总是把它比做吉祥、长寿  相似文献   

2.
余夫 《百科知识》2006,(5S):7-9
在动物世界中,有很多对配偶忠贞不渝的“夫妻”,特别是鸟类。例如气态轩昂的丹顶鹤。秀美俊逸的大天鹅,它们一旦结成伴侣,将彼此共度终身。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总是把它比做吉祥、长寿和忠贞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正>择偶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维也纳兽医大学康拉德洛伦茨动物行为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重要证据,表明鸟类能通过气味选择伴侣。之前的研究表明,气味与一组特殊的基因相关联,这个基因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能帮助个体抵抗疾病。鸟类中的一些物种,已经能够避免选择MHC相似的同类做伴侣,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哺乳动物的嗅觉特别发达,而科学家一直认为鸟类缺乏这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鸟类的祖先就是恐龙,那么作为鸟类的祖先,恐龙是否也会被禽流感侵扰呢?禽流感通常只感染鸟类,但是也可以传染给其他动物,比如猪、马、鲸和人类等等。也就是说,禽流感可以跨物种感染,因此作为与鸟类亲缘较近的恐龙,更有可能会被传染。不过这也只是简单的推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鸟在空中齐飞,为什么鸟类喜欢集栖呢?形成信息中心鸟类的群集可以形成“信息中心”。在辽阔的鸟类栖息地区,只有群集的鸟类才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密密麻麻的大量昆虫、成熟果子、混杂种子和死动物躯体等食物。因为在成群觅食的鸟类中,只要有几只鸟,甚至一只鸟找到了食源之后,其他鸟就会很快地得到信息,从而被诱集起来,而且数量越聚越多。而对于独栖或少栖鸟类,觅食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至于鸟类之间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鸟类又不会打嗝,也不会将它们肚子里的美餐示告于众,这至今还是个不解…  相似文献   

6.
正月鱼各鳍均为红色。而同属月鱼目的"皇带鱼"则仿佛是拉长版的月鱼惊人的发现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的研究团队在太平洋海域捕获一尾大鱼,它简直如尼斯湖水怪般令人难以置信:它竟然是"温血"的!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惊人的呢?科学界一般将脊椎动物分为两大类,其中鸟类与哺乳类是"温血"动物,其体温不因外界温度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则是"冷血"动物,这些动物的体温随外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世界里,单亲家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些单亲家庭里,担当起抚育儿女重任的也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很柔弱娇小的母亲,而父亲则很少担负这个责任,它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往往只是交配、授精而已,完成了这一过程以后,它们就会扬长而去,再也不履行作为父亲应尽的抚养和培育子女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正>研发背景随着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提升,资源开发趋于规模化,这给全球鸟类栖息地和鱼类繁衍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鸟类、鱼类对栖息地的组成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鸟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相对平衡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在自然界中,鸟类可以抑制昆虫的过度繁殖,也可以调节小型动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林、牧、渔业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我国是世界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就达800余种,无论是这些迁徙的鸟类还是留鸟,对于一个良好栖息地的需求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一夫一妻制很普遍,但在动物王国却是一件稀奇事。大约5000种哺乳动物中,只有3茗到5茗的动物夫妻会白头偕老。这些动物包括海猩、水獭、狼、一些蝙蝠和狐狸,还有几种有蹄动物。即使白头偕老的动物,它们有时也会越轨,像狐狸,如果它们的伴侣死亡或不再有性能力,它们就会花心思找新伴侣。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2003,(4):16-1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在1月23日出版的《自然》上报道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尽管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大量化石证据和系统学工作的支持,但是鸟类最早是如何开始飞行的却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因此,大多数古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2000年,徐星和同事曾经发现某些恐龙具有树栖动物的特征,鸟类的恐龙祖先可能在树栖生活当中,借助了重力,逐步通过降落、滑翔等阶段,最终掌握强大的拍打式飞行能力。新发…  相似文献   

11.
鼓翼飞行是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空中运动方式。在鼓翼飞行时,动物利用翅膀的拍动来产生推力,从而增加运动速度和飞行高度,动物也因此具有更强的空中控制能力。事实上,现在地球上超过2/3的物种都具有鼓翼飞行的能力,这些物种绝大多数属于昆虫,以及鸟类和蝙蝠,此外还有已经灭绝的翼龙。它们在获得  相似文献   

12.
牛鸟像牛吗?     
有一些鸟类是以其他动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猫头鹰是因为它的头像猫而得名,蜂鸟是因为它的外形像蜜蜂而得名。那么,你知道牛鸟名称的来历吗? 牛鸟的得名不是因为它长得像牛,它们长得倒有点像麻雀;它们也不是像牛蛙  相似文献   

13.
坏坏的牛鸟     
有一些鸟类是以其他动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猫头鹰是因为它的头像猫而得名,蜂鸟是因为它的外形像蜜蜂而得名。那么,你知道牛鸟名称的来历吗?牛鸟的得名不是因为它长得像牛,它长得倒有点像麻雀;它也不是像牛蛙那样是因为体型庞大而得名,它是因为喜欢在有母牛生活的地方筑巢而得名。至于它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母牛旁边,至今还是个谜。  相似文献   

14.
世界真奇妙     
雌性动物多“夫”之谜  科学家们对一群雌性古比鱼的研究解开了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生物进化之谜——为什么一些雌性动物会有多个性伴侣。这一谜底可能是由于有多个性伴侣 ,她们将有更多适合生存的后代 ,这些后代更善于躲开天敌的袭击。但研究者认为这一成果可能不适用于哺乳动物 ,也肯定不适用人类。生物学家早已对雄性动物有多个性伴侣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这样可产生更多的后代 ,保持基因库的多样性。但雌性动物有多个性伴侣的原因一直不清楚 ,尤其是她们要冒着被天敌吃掉的风险。圣安德鲁斯大学环境和进化生物学院的马古安博士说 :“…  相似文献   

15.
在大自然的动物界,单亲家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承担抚育后代责任的常常是妈妈。从建筑巢穴、寻觅食物、分娩到保护幼子,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来承担。雄性除了交配之外几乎不再参与后代的抚养,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鸟类中,90%的雄鸟会承担一部分照料后代的工作。即使在鱼类里边,雄性偶尔也会尽一下父亲的职责。神奇的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很会抚育孩子的优异父亲。不管这些父亲是多么的优异,抚养工作做的是多么的努力,培育孩子的手段是多么的高明,但是,它们也无法生下孩子。人们都说生产的痛苦是母亲的特权。可是,科学家调查后发现,生产的痛苦决不只是做母亲的特权,也有能体味这种痛苦的爸爸,这位超级父亲就是海马爸爸。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之作,《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先生曾用十四句排比来赞美此书,足见其对这部著作的喜爱。动物是《聊斋志异》中频繁出现的叙事意象之一,在全书490余篇目中,近三分之一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飞禽走兽尽收其中。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动物世界”,看看书中的动物主角们在现实世界中又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鸲鹆”是何方神鸟“狐”堪称小说《聊斋志异》的主角,有关它的篇目占到了该书所有动物篇目中的一半。不过,鸟类也在书中有着非常亮眼的地位和表现。  相似文献   

17.
闽西北的武夷山是一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名山。自19世纪下半叶法国传教士谭微道在那里收集到许多动植物新种后,它就引起了西方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有众多的外国博物学到过那里进行生物学考察和收集。他们从武夷山的挂墩一带收集过数量众多的动植物标本,其中有大量的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和昆虫是此前未被科学描述过的新种。从这里采集的动物学的标本后来有数百种成为模式标本。20世纪前期分别由英国和美国出版的《华东鸟类手册》及《中国的爬行动物》等有影响的作,都与这一地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为上述原因,武夷山逐渐成为动物研究的圣地而为世人熟知。  相似文献   

18.
听鸟鸣     
鸟类不仅有秀丽的身姿、绚丽多彩的羽毛,而且有婉转动听的歌喉。鸟的鸣声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去深入探索,以揭开鸟声的奥秘。鸟鸣也要学习鸟类鸣声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人类语言发展几乎相同。在动物中,鸟类学习鸣唱的能力也很强,可以说除了人类以外,任何动物都不及鸟类。虽然灵长类比鸟类高级,但语言表达远不及鸟类。野生鸟间的鸣声学习机会不如人  相似文献   

19.
鸟儿之恋     
动物生长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就要进行繁殖活动,以此来维持它们的种族绵延。通常求偶是有性繁殖的第一步,只有得到配偶才能繁殖。动物的求偶行为形式多样,非常复杂,而向异性炫耀自己的美丽是很多动物求偶的常见形式,特别是鸟类。鸟类的求偶炫耀行为包括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所有行为表现,有时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种行为非常引人注目,因为它常常涉及一些奇特的动作。雄鸟为了获得配偶,必须在雌鸟面前尽力展现自己色彩华丽的婚装、表演各种复杂的动作或者发出复杂的声音等,而雌鸟则静观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会飞的动物有4类:即昆虫、翼龙、鸟类和蝙蝠。后三者分别为脊椎类动物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翼龙不属于恐龙类,尽管它也在6500万年时与恐龙一起灭绝了。由于翼龙化石少,因此人们对它了解甚少。第一块翼龙化石是1784年意大利人科利尼在德国巴伐利亚省一处灰岩中发现的,化石保存很好。科利尼是德国一博物馆研究员,但却一直无法确定它到底是属于什么动物,最后只好求助当时的古生物学权威——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居维叶。居维叶凭着渊博的知识和解剖学功底,最终确定这是一种之前未曾见过的、会飞的爬行类动物,并命名为翼手龙。后来在欧洲、北美、南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也陆续发现这类化石,尤其是中国的发现,才逐步揭开这一奇特动物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