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谈论乔亚基诺·罗西尼的生平和作品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乐趣,而罗西尼的音乐创作全部目的也正是为了给人们以乐趣。瓦格纳对此则持有不同的见解。瓦格纳的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庄重的,而罗西尼对瓦格纳和李斯特的“未来音乐”则是不赞同的。罗西尼是意大利人。对意大利人来说,最高的艺术形式是歌剧,歌剧最值得夸耀的是嗓音的优美和“美声唱法”的演唱。所以,音乐在意大利是遵循各种不同的要求发展的。罗西尼1792年生于佩萨罗,他的父亲是屠宰场的检查员,也在当地剧团吹奏圆号和小号。他母亲是位歌手。罗西尼儿时首先接受的是一个屠夫的教育,到了八岁,就表现出他的音乐天才,并开始受到比较正规的训练。他在十二岁时写了一组很具有魅力的六弦奏鸣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塞维尔的理发师》这出歌剧是谁作曲的,任何一个专业或业余的音乐家都会说,“当然是罗西尼,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然而,在圣彼得堡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帕伊西埃洛曾于1782年根据博马舍的一出通俗喜剧创作了自己的《塞维尔的理发师》,比著名的罗西尼的同名歌剧首场演出早  相似文献   

3.
一生创作了将近500首乐曲,其体裁之广泛令人惊叹,有抒情的浪漫曲、奔放的吉卜赛歌曲、爱国的战歌、重唱曲、合唱曲、芭蕾舞剧、歌剧和戏剧音乐等等。他的浪漫曲《夜友莺》以其迷人的旋律倾倒了世界各国无数听众。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在自己的歌剧《镶维利亚的理发师》第三幕中的配乐就是采用《夜莺》的乐曲。这位作曲家就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阿里亚比耶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音乐史上,过早地停止创作的作曲家不乏其人,诸如罗西尼、西贝柳斯、艾甫斯和科普兰等,他们在艺术生涯的高潮期却停止了创作,这是什么原因? 罗西尼于1842年完成了他的《圣母哀悼曲》后便停止了创作,时年仅五十岁。他感到他的音乐不再风行,他知道作为一个严肃的歌剧  相似文献   

5.
欢涧 《世界文化》2023,(2):17-22
<正>2023年,对于伏契克(1903—1943)的读者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2月23日,是伏契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日;9月8日,是伏契克被德国纳粹杀害80周年纪念日。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新闻记者,其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1945年在捷克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9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捷克文学史上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品(外文版本多达200多种)。《报告》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于194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20多个版本的《报告》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6.
卢头 《世界文化》2007,(3):31-32
“回到弗洛伊德!”这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1901—1981)提出的口号,正是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他创建了法兰西精神分析学派——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从而将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推向了后现代阶段。拉康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心理学学科,更渗透到了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日益增大,以至于有人将其评价为“笛卡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见、视野最广的欧洲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01-202
上海歌剧院全年演出收入21040000余元,演出场次313场,其中歌剧(含舞剧、音乐剧)演出35场,下乡演出21场,学生场演出35场,全面超额完成指标。围绕纪念庆祝建党90周年,上海歌剧院提早开始组织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演出。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逝世400周年,今年2月18-6月13日,罗马奎里纳尔宫博物馆在斯库德列展厅举办专题艺术展。展出其收藏于欧洲及美国多家博物馆的24幅卡拉瓦乔的经典原作,  相似文献   

9.
<正>贝西·埃默里·黑德(Bessie Emery Head,1937—1986)被誉为博茨瓦纳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一生中留下了三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故事集、两部历史小说以及两部在黑德去世后整理出版的作品集。黑德将自身的特殊经历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因此她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展现出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父权社会影响下非洲女性的生活困境。在黑德逝世17周年时,她被追授南非总统设立的天堂鸟金勋章的最高奖——金牌勋章,以表彰她对文学的杰出贡献以及为社会变革、自由与和平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0.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8,(10):18-19
1875年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歌剧院,演出后舆论界褒贬不一,而一向热衷于风流激情的上流社会的观众却接受不了《卡门》的风骚撩人,放荡不羁,大肆抨击《卡门》的内容是道德败坏的,音乐是乱七八糟的。从此,在巴黎剧院的剧目中《卡门》消失了长达8年之久,只有一些有识之士如著名哲学家尼采,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等对《卡门》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1.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19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集德国民歌、后期浪漫主义诗人缪勒和歌德、席勒魏玛古典主义之大成,其抒情诗既有考究的韵律、天籁般的神韵,又有高度纯净、完整、精练的形式,还有人格化的自然,独创的较为现代的艺术手法,精致凝练而又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尼采曾宣称:“是海涅使我懂得了抒情诗人的最高意境。我上溯几千年,在所有的古老帝国里,都无法找到像他的那种悦耳而热情奔放的音乐。……总有一天,人们会宣称海涅和我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上海歌剧院演出场次292场,其中歌剧演出78场(其中本地剧场15场、沙龙23场、外地25场、境外15场),下乡演出13场,学生场24场,公益性演出29场,指令性演出2场。2008年,歌剧院以迎奥运、迎世博为契机,原创歌剧《雷雨》、经典歌剧《奥赛罗》、《图兰朵》、中国歌剧《诗人李白》等轮番上演,并创排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交响合唱《太阳、大地、人》、舞蹈《城舞今典》汇集新创作的《夜舞精灵》、《剑吟》、《绽放》、《穿越》、《蝶恋》、《情人码头》等原创小节目。剧院积极策划历史题材歌剧《楚霸王》、现实题材歌剧《那时花开》、舞剧《嫦娥奔月》、《上海&#183;上海》。  相似文献   

13.
名人最后的话苏音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我的表!录自欧内斯特·纽曼:《理直德·瓦格纳传》第4卷(1947)1883年2月13日,音乐天才瓦格纳去世了。没有电闪雷鸣,也没有狂风暴雨,瓦格纳最后的时刻极为一般。午后,在威尼斯一处华丽的住所中,...  相似文献   

14.
‘潞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老夫子的这诗句来形容我国上演西洋歌剧的情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西洋歌剧即OPera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一种音乐戏剧。抛开早年萌芽于欧洲民间、教会或宫廷的各种带音乐、歌舞的戏剧体裁不说,就从1597年佛罗伦萨的作曲家贾可波·佩里等人刻意制作的歌剧《达芙妮》开始,至今也有将近400年的历史了。它从意大利传到奥、法、德、英以至遥远的北欧、俄罗斯,在各国生根开花,成为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歌剧,统称“西洋歌剧”。近百年来,它又与美国民间的音乐、歌舞结合,构成了更具群众性的音乐剧(Musi-…  相似文献   

15.
蒋力 《中国文化》2014,(2):149-159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他是在台湾去世的。从台北外双溪的素书楼迁出不过三个多月,他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16.
仇红 《世界文化》2012,(9):52-54
2012年,中国文化年"丝路之源,魅力中国"在土耳其拉开帷幕,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将首次登上安塔利亚国际阿斯潘多斯歌剧芭蕾艺术节的舞台,在充满历史感的古罗马剧场演绎中国的歌剧经典。在古希腊、古罗马留下的众多圆形剧场遗迹中,阿斯潘多斯剧场(Aspendos)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虽历经两千年的历史沧桑,不仅仍巍然屹立,而且每年还组织承办各种音乐会、芭蕾舞、歌剧表演。古希腊、古罗马剧场的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7.
辛平 《寻根》2000,(2):42-45
父亲李积芳(1882年~1922年),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母亲李张淑(189o年~一1980年),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抚养李锐姐弟三人。1938年李锐离开武汉大学,投笔从戎。1939年底到达延安。在延安六年之后,1945年到热河主办《冀热辽日报》。这是1947年5月在热河乃林车站的留影。庐山会议之后,李锐被下放安徽磨子坛水电站劳动改造。这是1963年离京之前,与儿子范苗、长女李南央、幼女范改的留影c1934年5月李锐高中毕业照。——————._]————.一直面人生的人格陆力————“D辛平李锐先生,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学者。…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3月13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2016)在家中去世,享年90岁。普特南在欧美学术界声名显赫,曾被誉为“美国哲学的活化石”。他用24本专著和300多篇论文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恢弘的哲学版图。他的学术优势横跨数学、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尤其在数学哲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等哲学分支上卓有建树。普特南多次改变自己的学术立场,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有人批评他是一位“思想不稳定且善变”的哲学家。他常常告诫人们,在阐释他的思想时,  相似文献   

19.
郭小英 《世界文化》2007,(10):16-17
格蕾丝·狄凡,去世前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但这并不是传记作者要强调的传主的主要身份。作者无意于将传主突显为英雄或者行业名人,而重在讲述格蕾丝·狄凡因为对中国丈夫温婉绵长的爱而留居中国40年的故事。这位中国丈夫就是我国著名的给水排水工程师刘弗祺(1902—1955)先生。刘弗祺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尔后深造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相似文献   

20.
李雪涛 《寻根》2008,(6):44-47
2007年9月在柏林去世的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1912~2007年),可以算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了,其父为显赫一时的大汉学家福兰阁(Otto Franke,1862~1946年),傅氏是家中四个子女中唯一继承乃父之衣钵而成为汉学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