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仅就作家楼栖的生平和他笔下的客家风俗及其所揭示的意蕴作初步概括、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五四以来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本文试从风景、风俗来感受作家笔下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受戒》中的"乌托邦"情结的体现与溯源达到对作家的解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对婚姻风俗的刻画,在五四文坛一枝独秀。他们从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贞洁的观念、寡妇的命运这三个角度考察,显示出作家们在风俗表面之下严肃沉痛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统一圉家,不同地区的人民有其独特的民闻风俗与生活习惯。就人生礼仪这一风俗来说,不同地区人民对于人生礼仪的仪式有共性,但又有其唯一性。文章调查总结了量东南地区的成人礼——“开锁”仪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相应的社会风俗。民俗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历代作家反映到文章中来,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以初中语文课文为例,就“双关”在民俗文化中的运用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戴定华 《现代语文》2009,(11):76-77
沈从文所开创的"湘西世界"受到现代人内心的认可和追慕,他塑造出来的人性是那么朴实纯美,描绘出来的湘西自然环境是那么淡远静穆,他的文字是那么富有独特的韵味。本文从风俗的视角来解读他的"湘西世界",风俗就是生活,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风俗既有健康自然的生活习俗,也就是湘西固有的民俗习惯生活;也包含原始神秘的风俗,而这有着野蛮、不甚开化的一面,沈从文先生用宽容再现的手法来叙述,体现了京派作家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10.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如实地刻画了一个世纪后"老纽约"上层社会的风俗礼仪和"四百大户"表面的奢华与内心的苦闷挣扎。华顿的小说题材广泛、尤其以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而见长,大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天真时代》中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1.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林纾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林纾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林纾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相似文献   

13.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是俄国最伟大的理论家和学者之一。他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分析中,将自己的对话理论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并对其哲学根源和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将此对话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对话理论进行了比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文艺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文学起源简洁而生动的概括。然而,生活在现实社会,始终坚持"不平则鸣",却确属凤毛麟角。因而倍显出韩愈的难能可贵,请看他的屡贬屡"鸣":爱民之鸣,得罪权臣,被贬阳山终不悔;忧国之鸣,直达天听,甘冒斧钺不惜身;为友之鸣,传遍四海,自古至今传佳话;为死者鸣,悼亡慰亲,些须误会又如何?  相似文献   

16.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新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鲁滨孙的代表作,虽为历年论文和演说的汇编,却集中反映了新史学观的逻辑思路,其中不乏闪光之处:第一,敏于感受时代变化的挑战,持发展的史学观;第二,善于从其他学科中接受启迪,促进史学地新,第三,重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第一,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陷入庸俗进化论的泥潭,第二,否认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张华是西晋重臣,他虽然非常清醒地看到官场的险恶,但又以“儒者气象”身临其境,企求以进谏的方式救济时病,其艰辛步履不为时人后世所体解。对之众说纷纭,褒贬有别,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探求其内心世界,历史地理解其人其事,对西晋时代及其人物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9.
“自由观”是萨特“人学”哲学的核心,萨特“自由观”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不仅能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消极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困惑”的充分认识,才能抓住矛盾、认识缺陷,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丰富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叔本华“意志”范畴的内涵及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整个哲学体系的主线。他以此为核心,一方面延续和深化了古典哲学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使其哲学与整个西方哲学认识之流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他解答这些问题的角度又有所不同,突显出了非理性主义的色彩,也正是这一角度的差异,使西方哲学的流向发生了部分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叔本华是现代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开创。另一方面。他扣住自己时代发展的脉搏。力图从自己的理论立场来解释和回答当时共同面临的课题。这种解释和回答中所包含的合理之处是值得我们吸取和思考的,也具有研究和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