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4.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5.
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这些特质是与他独特的诗歌理念分不开的。本文从关注日常生活场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入手,结合作品分析,探讨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意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的书写是于坚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创作的始终。诗人在诗歌中展示生态被破坏的严重现实,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于坚用诗歌为自然与神性建立庙宇,指引人们寻找存在的依托和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于坚是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长期以来对其偏狭的误读和冷漠的置之不理,导致了于坚写作意义的模糊.本文试图在解读于坚大量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阐释其独特的写作追求和诗歌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于坚诗歌对于当代诗坛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坚的诗学强调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温馨、朴素的诗意,倡导“口语化”写作,提出“拒绝隐喻”的命题,他最成功地将平民性、以口语为基础的诗歌语言、生活场景生活流、戏剧性等变成了诗歌现实.本文主要就其诗歌的日常性、叙事性和口语化等言面探讨其诗学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于坚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新生代”诗人。文章从诗学观点、诗歌选材、内容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几方面对于坚早期诗歌进行再认识。说明他既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于坚诗作的深入剖析,彰显其诗歌对日常性的独特关注;指出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念是相互生成的,充分体现了于坚对诗歌的思考和探索;最后分析他的探索在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坚的诗歌展示了自然事物与生命本身的魅力,本文从于坚的诗歌中的“尊重物性,回归生命本身”、“平等姿态中的说话人”、“自然神性的确认——对自然的敬畏”、“真实的原生态语言”四个方面对其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危机之一,生态意识是我们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价值观.诗人于坚在他的诗歌中苦心重建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展示着自然的苦难与大地的沉沦,对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展开不屈的批判,开拓出涵育现代人性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一位因注射过量链霉素导致听力受损的诗人,在与事物接触或对峙时,往往更依赖于眼睛来观察世间百态,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会在视点的聚焦范围之内。诗人于坚拒绝宽泛的抒情和宏观叙事,主张具体的写作,细节的捕捉与罗列成为其诗歌走向具体的必要流程。他主张一种具体的、局部的、片断的、细节的、档案式描述的诗,强调对细节的倚重。  相似文献   

14.
于坚的诗歌写作呈现为两个向度:对神性自然的讴歌和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于坚以自然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在对日常生活的叙写中,其诗作风格体现出戏剧化的特征,抒写了个体真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5.
于坚诗歌论     
于坚诗歌写作的"范式"日臻成熟.于坚诗歌的精神根底是建立在自然之神、大地之子之间的,由此确立其万物之恒、日常之基的重要诗学立场,也由此引发他轻慢意象思维、逃离隐喻,推崇物象、语象,重新命名的美学思想.对应这一切,于坚创制出具有于氏鲜明烙印、独具特色的"切削"方法论-在瞬间或过程中完成"切片"的连续定格,于"反诗"与"返诗"中成就了"于坚体"的基本型构.  相似文献   

16.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于坚的诗歌创作,分析其诗歌中蒙太奇手法应用的三个特点:主体的介入、日常性的生活画面及关注细节。  相似文献   

18.
于坚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一组命名式诗歌,用传统的诗歌理论几乎无从批评.笔者在把于坚的诗歌与传统诗歌观念比照之后,认为于坚从语言的操作方式、诗歌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诸方面冲击传统诗歌观念,故称其诗歌具有反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19.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这是一个有神世界,万物在此和谐共存,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生存倍受挤压的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也体现了他坚持对诗人角色和诗歌作用定位的精神追求本质和人格魅力.学界应该关注非主流文坛、关注诗歌、关注于坚.  相似文献   

20.
于坚诗歌中透露的时间意识,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时间观有契合之处,其诗关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又是走向将来的“向死而生”的存在。此外,于坚还善于将日常生活中当下的瞬间组合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