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肖尚军 《科教文汇》2007,(10S):170-172
科学文化产生于近代西方并逐渐传入中国,但中国的思维中一直保留着原始思维的印记,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缺乏,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十分强烈。中国未曾经受科学革命,缺少科学文化的洗礼。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缺乏科学文化的因子,因而在移植近代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便存在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提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引起极大反响。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从思维认识或政治制度找原因,都是不够全面的。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文化科学及政治都属上层建筑,经济决定其他。我们考察科学史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撇开这个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科学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社会背景,没有这样一个背景,好的发明创造也会被历史埋没。近代科学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为其社会目的的,它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由于哲学基质和文化基因的不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各自的特最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指出了近代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科学的原因,指出了中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重新领跑于世界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岁诞辰。在简要叙述史事的同时,作者的关注集中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方面,指出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中,中国和日本不但进程有别,其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娜 《科教文汇》2009,(32):56-56
"李约瑟问题"是学术界长期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哲学缺乏类似于西方哲学那样的思维向度与科学精神。故,探寻"李约瑟问题"的根源应从此处切入,才能更好地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近现代科技革命与其发生的影响,说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其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调整和呈现的特点。借此寻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缺乏科学的理性和信仰。这应该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业已出现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中国传统思维变革的有效路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而以近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其内容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本价值取向、经验主义传统、批判精神的缺乏几个方面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希望对营造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四、要善于处理科学知识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思维方式作用于科学知识,决定着科学知识运行的轨迹。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其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它不强调天人相分、主客相对,缺乏以分析为特点的逻辑的推演,影响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推进缓慢,从认知的角度审视,和这种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西方大力张扬天人相分的分析思维方式,强调物我相分、主客对立,从认知的角度审视,西方近代科技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同时又造成了今天的严重恶果,不能不说是深深植根于他们身上的这种特定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五四科学精神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科学精神即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先驱们试图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传播,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使民族精神理性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因受制于社会政治条件,五四科学精神失落,反科学、非理性思潮不时泛滥,造成了不少严重的历史失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继承五四科学精神,完成先驱者们改造思维方式的未竞事业,抓好文化心理结构的转换,建构理性的新世纪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紧密、界面不断拓展,孕育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不断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渗透,引导公众相信科学能为人类提供理解自然世界的智慧、提供思考未来世界的理性启迪,科学文化争得了社会对科学价值与意义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与此同时,多元多样的社会文化也反作用于科学文化,形成科学文化的多元多样特性。自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来,原本孕育于西方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在中华大地落地扎根,并呈现自己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创造二十世纪科学的中国,这是陶行知科技进步思想的最终目标。为此,他认为要实现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必须从整合传统文化、注重科学伦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人类任何自觉的行为,都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的话,那么思维认识现象既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又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文化中,就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从整体上看,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我国向现代化迈向的今天,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形成现代化科学思维模式,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异化,近代以来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因而人类价值理性重建被提到日程,并且发展出科学人文主义等价值体系。3.文化中的科学和伦理学科学与伦理学在文化系统中同居于观念文化系统,科学属于观念文化的理性文化,伦理学属于观念文化的价值文化。尽管科学与伦理学世界像是对立的,人类文明却一直在科学和伦理两个源泉的滋养下成长。由于文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都将学会的社务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取得了双赢.中国科学社是以民间社团的形式发展的,在中国推展科学文化需要充足的经费,需要找到一条较为稳定的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社及其成员的科技知识的优势,通过支持实业的发展来获得资金支持,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任鸿隽以理想主义的态度追求"科学救国",未能在推展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实践中,将自己的理念与"实业救国"潮流结合起来,以获得坚实的支撑点.任鸿隽错失了历史的机遇,用力最多的科学宣传也因不切合实际而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5,2(3):126-127
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文化传统,但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事业,则是移植西方科学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如此漫长,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如果要追寻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清末民初政府支持不力,引导无方,致使科研建制迟滞,不能说不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科教文汇》2005,(2):12-13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今年的确是个热门人物。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先生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一石激起干层浪,围绕杨先生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