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末书生误国 ,与明代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有关。明代实行八股取士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扼杀了人才。明代的学校教育又变成了科举制的附庸 ,培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 ,虽然全面发展的方针已提出多年 ,但“智育第一”的观念始终左右着家长和老师 ,吸收明末人才培养的教训 ,迫切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2.
明末书生误国,与明代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有关。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才。明代的学校教育又变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培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虽然全面发展的方针已提出多年,但“智育第一”的观念始终左右着家长和老师,吸收明末人才培养的教训,迫切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3.
明末的饥荒     
“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又行半日,见一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诸城县志》卷30.转引自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第二册.这段史料反映了明朝末年山东诸城饥荒的惨状.明末何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饥荒?木文就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乡试会试与文学聚会,同年师生与文学纽带,时文制艺与文学风格三个方面来剖析明清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发生在明清之际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消长升替,社团之间的政治争斗及文风习尚都和科举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相似文献   

6.
实学思想是明代后期河南的重要学术思潮。在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南归德府,以吕坤、沈鲤、杨东明为代表的士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的地方实践,但未能真正解决世家大族滥用特权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明末战乱中归德府世家大族和士绅阶层支配体制迅速瓦解的重要背景。将明代吕坤等人的实学思想放回到历史场景或历史情境中研究,就可以发现实学思想如何被实践,进而融入到地方社会中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西方海权思想勃兴,海上贸易兴起,荷兰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来到中国,意欲凭借其海上力量占据澎湖,并以此为据点控制福建沿海贸易,由此引发了明末澎湖之役。战争的结果是荷兰人战败退出澎湖。明政府组织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土,客观上战争也促进了中西交流,使得明朝的火器制作技术得到改进,东南海防建设重新提上议程,也促使东南亚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给中荷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万历以后,云南社会动荡不安.陈用宾巡抚云南期间,对边省边防、军队、财政、少数民族上层间为争权夺利而挑起的叛乱等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成效。他还从维护边疆安定出发,力阻矿税监入滇。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明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自己也成了明末腐朽政治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历史上都与中原及江南各省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明清易代之际,云南却涌现了一大批明朝遗民,其数目甚至不亚于两湖、两广、江浙等儒家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与云南在整个国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甚相称。尝试从明代移民入滇、滇地儒学发展、明末云南社会形势及永历帝入滇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明末云南遗民层出的原因,并就教于有道。  相似文献   

10.
明末儒士朱舜水 ,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先行者 ,他在日本从事教学活动中 ,其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日本学者 ,主要表现在 :教育乃建国之本 ;“实理实学”的教育指导思想 ;为学之道 (立志奋发、好读书、作文 ) ;授学之道这几个方面。阐述了朱舜水“以经世济民为实践基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14.
标新立异的杨维桢及其铁崖体在元末明初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其时东南文坛的风云人物,于此也遭到了持理学观点的人们的激烈批判。对徐一夔的标举张载诗学,特别是贝琼的“词涉夸大”和王彝的“文妖”等进行考论,发现理学在进行超然的文学批判时,常常和元明更迭的政治局势、传统诗学的观念传统所共同要求的雅正、平易观念糅合在一起,而这和明代的理学重回意识形态主流和士人重回社会精神生活中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剧坛和诗坛上都颇有影响,集封建政客、戏剧家和诗人于一身.为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主张,有必要对阮大铖的家世、生平及主要文学活动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吴大学学子相继成立了一些文艺社团,在文坛崭露头角,并都不约而同地于学校之外大展身手。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以及东吴文学社团形成的原因、文学创作独特的美学取向等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比起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代的文坛却无所作为。通过对洪武朝文字狱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明代的文字狱直接影响了该时代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衰落的重要因素。文字狱像一个勾人魂魄的阴魂,在把明代文人带入“地狱”的同时,也把明代文学带入了“地狱”。  相似文献   

20.
戴承元  邓军 《安康学院学报》2001,13(3):19-22,33
《Tao杌闲评》是我国清朝初期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可惜学术界对这部小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从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对《Tang杌闲评》做了较为详细的探析。《Tao杌闲评》通过魏忠贤一生的行迹,再现了晚明病态的社会,总结出了明朝衰亡的原因。艺术上也颇有成就: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前后照应;塑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借用,吸纳传统诗文的艺术技巧,体现出文人小说的新作风;叙述语言简炼,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