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讨论了逻辑函数最大项展开式和COD展开式的矩阵转换方法,分析了K图和gj图之间转换的图形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大项展开系数和除一符合展开系数转换的表格方法.与图形方法相比,表格方法具有不受变量数目约束,易于计算机的实现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李梅  赵美玲  沈继忠 《科技通报》2006,22(5):684-688
分析了逻辑函数在部分变量取反时的或-符合展开系数图(即dj图)和降维或-符合展开系数图(即降维dj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dj图和降维dj图计算逻辑函数的一阶布尔差分和二阶布尔差分的图形方法。实例表明,该图形方法有直观、简单等特点。它能给出逻辑函数布尔差分的最简或/符合式。  相似文献   

3.
潘伟珍  俞军  王柏祥 《科技通报》2005,21(6):723-728
从香农展开定理出发,推导了任意逻辑函数在布尔减一异或代数系统中的规范XOS(减之异或)展开式,并对函数的XOS展开系数(ej系数)和SOP展开系数(cj系数)之间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讨论,给出两者的矩阵转换法。本文的工作对进一步完善布尔代数的四则运算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布尔函数二类规范展开形式之间的关系,在综述现有图形转换方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图形方法作了补充,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最小项展开系数与Reed-Muller展开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图形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美玲  赵建琳 《科技通报》2011,27(1):105-108
论文给出了关于0-1编码谱系数与最小项展开系数之间关系的两个定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0-1编码谱系数与最小项展开系数之间转换的代数方法.实例展示了用代数方法实现相互转换的过程.与传统的图形转换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受变量数限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检测逻辑函数对称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大能  陈偕雄 《科技通报》1995,11(5):261-265
本文论述了逻辑函数的Reed-Muller展开及b_j系数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检测基于Reed-Muller展开的逻辑函数的对称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函数系数自回归时间序列的异常值的一些相关背景研究及理论,并着重介绍了函数系数自回归模型(FAR);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函数系数自回归模型基础上的异常值鉴别、估计;第三部分进行了模拟实验;最后一个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方法的缺陷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两个跟检索系统性能直接相关的参数,分别称之为查全系数R'和查准系数P'.检索系统按查全系数R'和查准系数P'的不同可以被划分为性能各异的四大类.通过这四个模型来说明查全系数R'和查准系数P'与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关系,以及查全系数R'和查准系数P'对检索系统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润分享对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但是,分享系数难以确定.本文通过三级委托-代理关系模型,首先确定R&D团队分享系数,然后确定R&D人员个体分享系数,解决了分享系数难以确定的困难,并将内部激励作用与外部激励作用引入到确定R&D人员个体分享系数的委托-代理模型中.  相似文献   

10.
黄瑞祥  孙浙永  肖林荣 《科技通报》2007,23(4):540-543,567
图形化简法是逻辑函数化简的有效工具。bi图和西图分别是RM展开式、CRM展开式的图珏表示。通过对RM展开式、CRM展开式系数关系的分析,提出了2种bj图和dj图的图形转换方法,并廷各种方法予以实例说明。对于5变量以下的逻辑函数,这二种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近年来,一些建筑设计院采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以便于平衡混凝土收缩应力,达到无缝混凝土施工的效果。而一些施工项目因诸种因素影响而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失去了膨胀加强带的实际意义。笔者结合施工实例,阐述了符合设计意图的膨胀加强带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5.
16.
Universal Service Expansion: Two Perspecti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now widely accepted that universal service will have to be redefined time and again as the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evolves. Accordingly, policymakers have sought to institute a process for a periodic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service package. In order to "automate" the initiation of the review process, they have devised market-indicators-based trigger mechanisms to flag new technologi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in an expanded universal service package.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the majoritarian assumptions behind the design of the trigger mechanisms. It shows how the pressures generated by systems to induce adoption of a new technology by citizens/consumers play as important a role as their uncoerced choices in the emergence of new consumption norms. The article calls for balanced thinking that also considers the system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